枳实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如何快速辨证用经方快学习ldquo六
TUhjnbcbe - 2021/9/9 23:10:00
专业老牌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71020/5777853.html

点击上方蓝字“汉古经方订阅号”→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导读:今天继续学习毛进*先生的“六经七证二元辨治法”。

上篇:如何快速辨证用经方?快学习“六经七证二元辨治法”(上)——六经本证的辨证

今天继续说六经病证兼夹证(第二个证的元素)的辨证。

01

兼夹证的基本辨证思路

兼夹证是辨证的另一个证的元素,或称证的单元。

刚才已经说了,人的病证(症)是复杂多变的,辨六经,辨方证,还要注意顾及到病证所夹杂的兼证。

在病变过程中,水、湿、痰、饮、郁、瘀、痞这七个兼夹证,或兼夹一种,或兼夹二种,或兼夹三种以上,是非常多见的,这个水、湿、痰、饮、郁、瘀、痞既是发病的基本因素,又能加重病证的进程。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有一篇“论食水瘀血致病”(冯世纶教授主编《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其中就谈到了食*、水*、瘀血可致疾病。

胡老认为,食、水、瘀血三者,均属人体的自身中*,为发病的根本原因。

人之所以发病,概由于患者的机体隐伏有食、水、瘀血三者中的一种、二种或三种的自中*,减弱其抗病功能的结果。

实际上,这个食、水、瘀血不仅是患者机体隐伏的发病原因,而且是参与病证的病程进展的基本病机。

受胡老的启发,我在临床上总结出了水、湿、痰、饮、郁、瘀、痞这七大兼证的理念。

因为,人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感邪轻重的不同,每个人的体质状况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病,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所表现出的症状的轻重,病情发展和传变情况也都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证候的表现不仅有阴阳寒热虚实的错杂,而且有水湿痰饮瘀血的相互夹杂,或者存在着气机的郁滞逆乱。

这样一来,我们在辨方证时,除了辨明六经病证本证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兼夹证的存在,再详细辨清主证所兼夹的这七种兼夹证中的一种,或两种,或三种以上常见的证的病机,这样,辨证就更加完善。

在治疗时,选方用药既要针对六经本证这一个证候元素,也同时兼顾到兼夹证这一个证候元素,就更加对证了。

这就是“六经七证二元辨治法”,很切合临床实际。

接下来,具体来谈谈这个兼夹证的病机。

02

水、湿、痰、饮证

正常的水津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人生病了,体内的寒邪过盛了,水不化气,气不化津,则正常的水津输布之处,就会演变为病患之所,成为异常的水邪。

这个水邪致病,是由水液停聚演变的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水、湿、痰、饮四种。

水、湿、痰、饮同源而异流,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即人体津液的运行、输布、传化失调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的因素。

这个水、湿、痰、饮四者都是体内真阳亏虚,阴寒内盛,水不化气所致的阴邪,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简单来谈谈水、湿、痰、饮四者具体的致病特点。

(一)水邪致病的基本特点

水邪致病,范围甚广。因为,水邪变动不居,上下表里,无所不到。

水为有形之邪,水液输布失常,在表则泛溢肌肤而表现为水肿,在中上焦表现为腹部胀满、呕逆泄泻等证候,在上焦表现为眩晕昏冒心悸咳喘等证候,在下焦表现为小便不利等证候。

(二)湿邪致病的基本特点

湿性重浊黏滞,最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发病多迁延难却。

湿邪侵及人体,常留滞困阻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致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出现头重如裹,全身以及四肢酸懒沉重,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证候。

(三)痰邪致病的基本特点

常言道,怪病多痰,久病多痰。

痰邪的生成途径有多种。

素体阳虚,或年高久病,或劳欲过度,真阳不足,水液失于气化转输,停聚为饮,变生痰浊。

气虚血行不畅,津液代谢障碍,气机阻滞,湿浊内停而生痰。

血瘀日久化火,煎熬津液而成痰。

脏腑功能失常而生痰。

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湿浊内停,积聚成痰;

或肺气不足,宣降失司,水津不得通调输布,津液留聚而生痰;

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泛而为痰;

或肝气郁结,气郁湿阻而生痰。

浊脂化痰。浊脂即是异常的脂膏,是正常的脂膏不为人体所利用而蓄积的病邪。

综上所述,痰邪就是水湿津液凝滞的病理产物,特性是稠厚黏滞,“痰者,稠而极黏”(清·周学海《读书随笔》),也就是说痰有黏腻、阻滞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痰邪侵及人体,常“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形成种种疾病,元代医家朱丹溪对此体会的非常深刻,他在《丹溪心法》中说道:“百病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这的确是事实。

这个痰邪可黏滞于人体的任何部位,并以其有形之质而成阻滞不通的诸多证候,不通就会造成局部气血津液不畅,脏腑组织经络失于荣养。

如痰邪能与血结而使血流黏聚变稠而成瘀,可造成诸多疼痛的证候。

痰邪黏滞于气道,可造成咳嗽、哮喘、短气等证候。

痰邪迷闷神窍,可使神机逆乱而造成癫、狂、痫、昏仆等证候。

痰浊黏滞于心脉,阻滞心气,可造成心悸怔忡等证候。

痰性的黏腻还最容易聚邪碍正,与其他病邪合邪,而成痰湿、痰瘀、痰火等为病,并且痰邪致病,因其黏滞性往往使病情缠绵难愈。

总之,痰邪致病是非常的广泛的,俗称痰邪致病有八大证:咳、喘、悸、眩、呕、满、肿、痛。

(四)饮邪致病的基本特点

饮也是由于真阳不足,阴寒内盛,不能蒸化水液成津液而形成的病邪,饮邪是清稀的,多停留于胸腹四肢等处。如果机体进一步真阳虚衰,阴寒极盛,会形成水邪泛滥的病证。

饮证就是泛指各种水饮所引起的病证。由于饮与痰、水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在病变中有密切联系,所以饮证亦常称为"痰饮”或“水饮”。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首创痰饮的病名,重点论述了痰饮的分类及四饮的主症,痰饮病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清代医学家徐彬在《金匮要略论注》中说:“饮非痰,实乃有形之水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的痰饮病就是水邪所聚,其性属阴,偏于虚寒,三阴病都有水饮,水饮易伤阳气,遇寒则凝,得温则行。

痰饮,为四饮之一,是指水饮停留于胃肠所致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胸胁支满,胃脘有振水音,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苔白滑,脉弦滑。

悬饮,是指水饮流注于胁下所致的病证,因上不在胸中,下不及腹中,故名悬饮。水饮之邪潴留于胁下,循经上逆射肺,会产生咳嗽并牵引胁下疼痛。

溢饮,是水饮阻于四肢肌表所致的病证,水饮流行在四肢,渗溢肤表,会出现身体疼痛,肌肉重滞等证。

支饮,是水饮停留于胸膈,影响心肺所致的病证,饮邪聚于胸膈,凌心射肺,肺失宣降,心阳被遏而咳嗽气逆,短气不能平卧。

水、湿、痰、饮四者还常常相合为病,在机体内外上下,或停留,或痹着,或上逆,或下趋,常随其发病部位的不同而产生多种复杂的病证,为病常变幻多端,最难医治。

所以,孙思邈曾说:“大凡水病难治”,《华佗神方》也说:“人生百病,最难者莫出于水。”

实际上,《伤寒论》的六经病大多就是在治水,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中,水与三阴病的关系极大,三阴病都是以虚寒为主的。

如太阴虚寒,则水饮易于内停,少阴真阳不足,则不能化气行水,水寒不化津液等,所以三阴病水饮多见,正如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十四讲》所说:“因水与寒,水与饮往往协同发病。水指其形,寒指其气,饮则指其邪。二者相因,故不能加以分割”。

胡希恕先生说:“仲景书中谓为湿、饮、水气者,即皆水*之属”,所以,辨清这些兼夹证,对证选方和合方治疗,辨治更加完善。

简单举几个具体用药的方法,大家要学会举一反三。

如有水不化气,水湿不化津液,津液不布而渴、小便不利、水入则吐等证者,或水饮上逆而心悸眩晕等证者,可用五苓散。

如有饮停中焦,阻碍气机,心下胀满,水气上冲心胸而心下逆满、眩晕、肢体震颤等证者,可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如有真阳不足,或真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液,水饮上犯而心悸眩晕,水邪泛滥而腹痛下利,或四肢沉重疼痛,或水肿。或水盛血虚而肢体震颤等证者,可用真武汤。

如有内外湿邪痹阻,并兼有中风而身体肌肉筋骨疼痛较重者,可用附子汤,等等。

这些只是简单地举几个例子,具体用方还是要根据具体的兼夹证而灵活选用。

03

瘀血证

瘀血是指全身血脉运行不畅,或者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在离经之血未能消散等所致的病理状态。

瘀血也称为血瘀。教科书上有关瘀血的定义为: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的,均称为瘀血。

不少急慢性病证,特别是慢性久病基本上都兼有瘀血。瘀证是广泛出现于临床各科疾病过程中的重要的病理改变,是决定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主要因素之一。

真正明确提出“瘀血”的名称,并详尽地提出辨治方药者,就是医圣张仲景。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上,治疗瘀血有几个非常有效的,并且适用范围很广的方剂: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和抵当汤,这些方子都可以据证合方应用。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临证最擅长应用“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这两个经方,常常据证灵活加减与它方合用,曾用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当归芍药散辨治外感内伤的很多病证,特别在辨治冠心病和脑病时,更是将这两个方子活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伤寒杂病论》治疗瘀血的组方,严谨而灵活多变,疾病千变万化,瘀血兼夹证者并不少见,特别是现代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几大重要的慢性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更是多见瘀血兼夹之证,特别是瘀血与痰饮互结为病。

所以,我们在辨治病证中,也必须注意辨明病证的瘀血兼夹证,以全面治之。

04

郁证

当今,在现代社会生活变化莫测,物欲横流和充满诱惑的大环境影响下,竞争的压力,环境的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都可以造成心理应激,包括怒、恨、怨、恼、烦等过激的情志因素,致使不少病证都兼有郁证,也就是情志不舒而致气机郁滞及气机逆乱的病机。

气为津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津液化,气郁则可以造成气血闭阻,或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或气滞痰凝,或气血逆乱,或气血津液耗伤,或郁而化火等证,致使脏腑阴阳气机失调,

如出现心情抑郁,或精神恍惚,易怒善哭,或焦虑不安,或失眠,或胁肋胀痛,或心慌头晕,或胸痹,或中风,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证。

所以,六经辨证也要重视郁证,可以据证应用四逆散,或半夏厚朴汤,或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合方辨治。

05

痞证

《伤寒论》所说的痞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证,不仅可单独发病,而更多见于一些急、慢性病症的兼症中。

痞证的部位为“心下”,即胃脘部,因胃脘居于心之下,所以说痞的病变部位就是胃脘部。

痞证是患者的自觉症状,自觉心下窒塞胀闷不舒,但按之却柔软没有压痛,这个特点可以概括为:外无形迹,内无压痛,自觉痞满不舒。

正如《伤寒论》条所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条所说:“心下痞,按之濡。”

痞证的病机,总由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寒热互结,也就是虚寒水饮与湿热互结,致使心下痞塞满闷不通。

主要是《伤寒论》第条所说的:“但气痞耳”,这个痞证多见于少阳病和厥阴病。

兼夹痞证者,可用五个泻心汤合方辨治。

半夏泻心汤:功效为和中降逆消痞。这个方子以其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阴阳并调,是治疗寒热错杂痞证的代表方。

生姜泻心汤:功效为和胃降逆,散水消痞。这个方子与半夏泻心汤基本相同,也属于辛开苦降甘调之法,主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中偏重于胃虚不化水谷、水食停滞的证。

甘草泻心汤:功效为和胃补中,消痞止利。这个方子是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的用量而成,适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中偏重于胃气虚弱、痞利都很重的证,重在调补中气以消痞止利。

大**连泻心汤:功效为泻热消痞。这个方子以其轻扬之剂,清宣无形邪热,是治疗单纯热痞证的主方。

附子泻心汤:功效为泻热消痞,扶阳固表。这个方子以大温大热的附子与大苦大寒的大*、*连、*芩相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是治疗热痞兼表阳虚证的主方。

根据六经七证的论述,抓住主证,顾及兼证,这就是二元辨证。

辨清属于六经中哪一经的病证,或哪几经合病、并病,再辨清属于上述七个兼证中的哪一个兼夹证,或那几个兼夹证,就可以选方了,选出方证中最合适,最对应的一个方子,或几个方子合方,就完成了这个辨证施治的过程。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经方心得:六经方证理解与临证》,毛进*著,学苑出版社出版,.7。

-End-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快速辨证用经方快学习ldquo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