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分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白虎汤是阳明经证,单纯热邪,直接辛寒清热即可。如果无形之热与胃肠道里的有形之邪相互夹杂,形成阳明腑实证,以承气汤、大*为代表来攻逐有形之邪实。。
人体有自愈机能,有一种机能是自主排邪外出,比如吃坏肚子,会痛,去厕所拉一拉就好啦。但正气弱或邪气过实而不能排出时,就表现为一种胃家实的病理状态。
胃家实指邪气实,同时正气不虚。阳明腑实证,可以直接攻逐邪气,即下法。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实是邪气实,包括白虎汤证、承气汤证。
大家还记得在第16讲阳明病的实质课程的时候,谈到“大便难”是阳明病重要的一个标志性症状。
《伤寒论》阳明病:三承气汤(大、小、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麻子仁丸,大陷胸汤(丸),都属于广义的承气汤类方。
临床大便数日不通,西医给予乳果糖、开塞露来通便。但真正的阳明腑实证,开塞露是无益于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开塞露只是濡润促进了肛门附近大便的排出,而承气汤是作用于整个胃肠系统的蠕动。
开塞露更类似如《伤寒论》中的蜜煎导方,因为肠道津液不足而导致大便干燥不能顺利排出,但如果是阳明腑实证,热邪与肠道有形糟粕相结,腑气也依附于此,形成肠道的热、糟粕和气,三种互结的状态,必须要打破气结的状态,破除邪气所依附的糟粕,才能够真正解决。
腑气不通,气机不通,所以不会排气,才有腹胀甚则腹痛的症状,即“痞满燥实坚”。“承气汤”,强调的就是要重视气机的通畅。
大*,《神农本草经》中“大*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道。”
大*味苦寒,可清热,可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是阳明腑实证的主药,不可或缺。三个承气汤中大*都是四两,变化的是其它药味。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阳明腑实证承气汤中大*苦寒、枳实苦寒,但为什么用苦温的厚朴?厚朴一味药,在阳明腑实证是断不可用的,但配合上大*、枳实后,厚朴只取其宽中行气除满的作用,类似于麻*合石膏相配时只取麻*辛以解表。
凡是解表多属辛温,凡是行气、能承气也多辛苦温。厚朴在《伤寒论》中应用很多,多用于除腹满。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大、小承气汤都有大*、枳实、厚朴。大承气汤中枳实、厚朴的剂量增大,加上芒硝,大承气汤的痞满燥实坚的程度要大于小承气汤。
邪热在里,耗伤肠道津液,津液不足,不能濡润,加重大便燥结的程度,加上咸寒软坚散结的芒硝。后世温病学是加上增液汤,增水行舟,但在伤寒论只是加上一个咸寒的芒硝,来起到润肠道津液的作用。
调胃承气汤,调胃就是调和胃气,是大*、芒硝、炙甘草。第70条:“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实热在里,怎么调和?攻逐邪热。
调胃承气汤临床中不一定有便干便秘况,主要是以泻代清;后世凉膈散中也包含有调胃承气汤,也是起到以泻代清;大**连泻心汤,用大*也是清热除邪的。大便干不是主要指征。调胃承气汤在三个承气汤当中清热力量最大的。用甘草是一种缓下法,祛除在里的邪热,而非大小承气汤以攻逐邪气为主。
三个承气汤:大*是主药,都是四两。大小承气汤没有甘草,甘草为国老,具有调和药性、顾护太阴、缓急迫的作用,比如白虎汤用到甘草。阳明腑实证,邪热里实,应集中力量攻逐邪气,甘草之甘缓,并不适合。
大小承气汤里芒硝的区别,芒硝咸寒软坚散结。大承气汤强调大便的干燥秘结,处于一种“坚”的状态,即《伤寒论》中的“大便鞭”,需要咸寒软坚散结,非芒硝不可。
无形之热可依附于有形之邪,胃肠道的有形的粪便糟粕、瘀血、食积、痰湿等都可导致邪热依附。大承气汤不仅能治疗大便燥结,也能治疗食积瘀热在里,所以只要是无形之热与有形之邪相互结在里,病位在里,病性属实属热,皆可以考虑承气汤,只是考虑邪气强弱的轻重与否来选择不同的方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