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补中益气汤详解
TUhjnbcbe - 2021/8/19 6:03:00
好的中医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5219743.html

补中益气汤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别名:

医王汤(《伤寒论今释》卷七引《方函口诀》)。

本方改为丸剂,名“补中益气丸”(《中药成方配本》苏州方);

本方改为片剂,名“补中益气片”(《天津市中成药规范》)。

组成:*耆一钱,甘草(炙)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各三分。

《小儿痘疹》有生姜、大枣。

用法:上锉,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功用:《方剂学》: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受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损耗元气,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2.《小儿痘疹》:中气不足,困睡发热,元气虚弱,感冒风寒诸症。

3.《卫生宝鉴·补遗》:始为热中病,似外感阳证,头痛大作,四肢疰闷,气高而喘,身热而烦,上气鼻息不调,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无气以言,或烦躁闷乱,心烦不安,或渴不止,病久者,邪气在血脉中,有湿则不渴,或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恶食,口不知味,右手气口脉大,大于左手人迎三倍,其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其右关脾脉,比五脉独大而数、数中时显一代,右关胃脉损弱,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如此。

4.《玉机微义》:妇人室女,经候不调,脉微,食少,体倦或热。

5.《袖珍方》:五劳一伤,喘气不接,涎痰稠粘,骨蒸潮热。

6.《明医杂著》:中气不足,或误服克伐,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痛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脉微细软弱,或中气虚弱而不能摄血,或饮食劳倦而患疟、痢,或疟、痢等症,因脾胃虚而不能愈者,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不胜发表,或入房而后劳役感冒,或劳役感冒而后入房者。

7.《口齿类要》:中气伤损,唇口生疮,齿牙作痛,恶寒发热,肢体倦怠,食少自汗,或头痛身热,烦躁发渴,气喘,脉大而虚,或微细软弱。

8.《正体类要》:跌扑等损伤元气,或过服克伐,恶寒发热,肢体倦怠,血气虚弱不能生肌收敛。

9.《外科理例》: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头痛,恶寒自汗,脉洪大无力。

10.《校注妇人良方》:妇人脾虚,湿热下注,两臁生疮,漫肿作痛,或不肿不痛。

11.《医方考》:疟疾经年不愈。

12.《医方考》:狐疝,昼则气出而肾囊肿大,令人不堪,夜则气入而肿胀皆消,少无疾苦。中气虚弱,痘不起胀。

13.《寿世保元》:虚人脾气下陷,大便下血。

14.《济阴纲目》:脾胃受伤,阳气下陷,白带久不止。

15.《医灯续焰》:劳淋,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眩晕时作,其脉右手大而无力,或胃气下陷不能统血,血露不绝,或小儿五软。

16.《医宗金鉴》;肠胃气虚,便秘。

17.《沈氏经验方》:子宫下脱。

18.《成方便读》:中气不足,营卫衰弱,易感风寒,头痛身热,及烦劳内伤,清阳下陷等。

宜忌:《张氏医通》:下元虚者禁用。

加减:

手扪之肌表热,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后,若更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如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五味子二十个;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顶痛脑痛,加藁本五分,细辛三分;

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耳鸣,目*,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风、藁本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经血,加*芩、*连各三分,消其肿,人参五分,*耆七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芩、甘草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干咽干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个,麦门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五分,秋凉亦加;

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云人参,以防痰嗽增益;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各三分,陈皮五分;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五分;

如夏月,少加*芩、*连各五分;

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各五分:

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连各一钱;

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各三分,厚朴七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

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连各一钱;

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各一钱;

能食而心下痞,加*连五分、枳实三分;

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连各一钱;

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连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甘草三分;

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芩、甘草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

腹痛在寒凉时,加半百、益智、草豆蔻之类;

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甘草三分,脐下痛者,加真熟地*五分,如不已,乃大寒,加肉桂五分;

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泽泻五分;

大便秘涩,加当归一钱,大*(酒洗,煨)五分或一钱;

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大便行则止;

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已五分;

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各五分。

验案:

1.内伤发热。《四明医案》:庚子六月,吕用晦病热证。察其神气,内伤证也。询其致病之由,曰:偶半夜,出庭外与人语,移时就寝,次日便不爽快,渐次发热,饮食俱废,不更衣者数日矣,服药以来,百无一效。予曰:粗工皆以为风露所逼,故重用辛散,不进饮食,便曰停食,妄用消导,敦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投补中益气汤,则汗至而便通,热自退矣。遂取药立煎饮之,顷之索器,下燥矢数十枚,觉胸膈通泰,是晚热退进粥,连服数剂而愈。

2.崩漏。《薛立斋医案》:归大化之内,患崩漏,昏聩,发热不寐,或谓血热妄行,投以寒剂益甚,或谓胎成受伤,投以止血亦不效。立斋诊之曰:此脾虚气弱,无以统摄血,法当补脾而血自止。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不数剂而效。

3.尿潴留。《四川中医》(,3:28):用补中益气汤全方加桔梗、冬葵子,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治疗中风后尿潴留16例,所有病例服中药前均已留置导尿管3天~1周以上。结果:本组16例病人服用此方1~3剂后,小便均能自行排出。《福建中医药》(,2:41):以本方加减,治疗产后尿潴留30例,结果:服药最少1剂、最多5剂,30例全部痊愈。

4.老年便秘。《四川中医》(,3:29):用补中益气汤全方加大枣、麻仁、法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16例。结果:服药前大便周期为3~10天,服药后为1~3天;服药前多为硬结大便,甚至有用手指掏出大便者,服药后多呈软便或干便;16例中有患右腹股沟斜疝者1例,患外痔者2例,患混合痔者3例;服药后不仅大便通畅,且疝和痔疮症状均有改善。

5.胆汁反流性胃炎。《湖北中医杂志》(,5:23):以本方加枳壳、陈皮为基本方,肝胃不和加*连、吴萸、白芍;脾胃虚弱加附子、肉桂、炮姜;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生白芍;气阴两虚加太子参、五味子;兼湿滞者加藿香、白蔻;呃逆频频者加代赭石、半夏、旋覆花;有瘀滞者加丹参、杏仁、大*。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例。结果:临床治愈52例(自觉症状消失,胃镜示:胆汁反流消失,胃黏膜呈现淡*色或散见在红白相间区,无渗出物),好转40例(自觉症状明显好转,疼痛消失,呃逆泛酸,食欲均明显好转,胃镜示:胃黏膜在红白相间区,可见淡*色或白色渗出物);效果不显8例(自觉症状略减轻,治疗前后胃镜无变化);总有效率为92%。

6.类风湿性关节炎。《四川中医》(,5:26):以补中益气汤加鸡血藤为基本方,痛甚,加桂枝、附子;如见头重如裹,手足沉重,加防已、薏仁;如关节局部红肿热,加银花、*柏;如见腰酸,加桑寄生、续断。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治疗期间避免寒冷刺激。结果:显效(治疗后关节痛止,功能恢复,其他伴随症状消失,化验检查阴性)3例,占25%;有效(治疗后关节痛减轻,伴随症状改善)7例,占58.3%;无效(治疗后关节痛无缓解)2例,占16.7%。

7.胃下垂。《四川中医》(,6:23):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剂为1疗程,每疗程后休息3~5天,治疗胃下垂50例。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检查胃已升到正常位置,2个月复查未复发)40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X线检查胃上升3cm以上)8例;好转(症状明显减轻,X线检查胃上升1~3cm)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其中轻度胃下垂痊愈20例,显效1例;中度者痊愈20例,显效2例,好转1例;重度者显效5例,无效1例。服药时间最少2个疗程,最多4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做1次钡餐检查,结果表明胃下垂发病时间短,属轻、中度者治疗效果为好;发病时间长,病情重则治疗效果差。

8.老年气虚感冒。《浙江中医杂志》(,10:):用补中益气丸2丸,苏叶3g,水煎,送服丸药,早晚各1次;冷甚加荆芥穗;身痛甚加防风、羌活;头痛甚加白芷;头晕甚加薄荷;目昏甚加菊花;感冒症状消失后仍畏寒怕风易感冒者加玉屏风散,治疗老年气虚感冒50例。结果:痊愈47例,显效2例。平均治疗时间37.5天。

9.子宫脱垂、子宫下垂。《日本东洋医学杂志》(,5:):铃木利昭氏以53例子宫脱垂、子宫下垂病人为对象,除需立即手术者外,对其余37例(53~89岁)均给予补中益气汤(7.5g/d),根据病人外阴部下坠感、排尿不畅等症状及因腹压所致的子宫下垂的程度进行疗效评定,观察时间为4~12周。结果:A组,单独服用补中益气汤,14例均为子宫下垂,其中显著有效1例、有效6例、不变7例;B组,补中益气汤与雌三醇并用,5例均为子宫下垂,其中有效2例,不变3例;C组,补中益气汤与环形子宫托并用,10例中有效7例(子宫脱垂2例)、恶化3例(子宫脱垂2例);D组,补中益气汤、雌三醇和环形子宫托并用,8例中显著有效1例(子宫脱垂)、有效5例(子宫脱垂1例)、不变2例,而且D组的显著有效例可以去除环形子宫托。补中益气汤对于A、B组中子宫下垂的有效率分别为50%,40%。由此认为,补中益气汤对子宫下垂尤为有效,而对子宫脱垂也有试用的价值。

10.多唾症。《四川中医》(,12:29):应用补中益气汤全方为基本方,伴胸闷,喜叹息者,加香附、木蝴蝶;纳谷不振者,加炒麦芽、炒谷芽;大便溏薄,舌苔腻者,加苡仁、石见穿;畏寒肢冷者,加干姜、吴茱萸;腰酸畏寒者,加制附片、肉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5剂为1个疗程。取药时间1~3个疗程,吸烟饮酒者啊其戒烟酒,治疗多唾症20例。结果:痊愈18例(临床症状消失),好转2例(吐唾次数减少一半以上)。

11.多囊卵巢综合征。《河南中医》(,6:):以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常规煎服,1个月为1疗程,服药1~6个疗程,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43例。结果:月经量少稀发18例中,有13例经量增多并能按月来潮;继发闭经25例中,有16例月经复潮,2例恢复正常月经;43例病人治疗后基础体温恢复双相者18例,排卵率为41.9%。

12.白细胞减少。《广西中医学院学报》(,3:45):李氏观察了本方及六味地*丸在氯氮平治疗精神病致白细胞减少方面的作用。方法为:观察组例,在氯氮平递增治疗基础上,用六味地*丸和补中益气丸,每次各1丸,每日2~3次。对照组87例,除不用中药外,余同观察组。两组出现白细胞减少症时,均加用肌苷、沙肝醇等升白药物,同时氯氮平减量,加服补益脾肾汤剂。结果:观察组例中发生白细胞减少者2例,占1.14%;对照组例发生11例,占8.46%。两组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

13.排尿晕厥。《实用中医药杂志》(,10:12):用本方治疗排尿晕厥16例,结果:痊愈14例,占87.5%,好转2例,占12.5%。痊愈病例中,服药最少28剂,最多56剂,平均48剂。

14.腰椎间盘突出症。《陕西中医》(2,4:):用本方加味:*芪40~60g,*参15~30g,白术20g,川断15g,柴胡、当归各12g,升麻、陈皮、黑杜仲各10g,红花6~10g,炙甘草6g,水煎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2例,服药治疗期间,卧平板床休息,忌劳累、负重。结果: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能恢复原来工作)28例,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21例,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者)3例,总有效率94.2%。

方论:

1.《内外伤辨惑论》: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白术若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辛甘为用。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肺者气之本,*芪补肺固表为君;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浊阴降,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先建其中。

3.《医门法律》:东垣所论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益气治之。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二味,一从左旋,一从右旋,旋转于胃之左右,升举其上焦所陷之气,非自腹中而升举之也。其清气下入腹中,久为飨泄,并可多用升、柴,从腹中而升举之矣。若阳气未必陷下,反升举其阴气,干犯阳位,为变岂小哉。更有阴气素惯上干清阳,而胸中之肉隆耸为瞋,胸间之气漫散为胀者,而误施此法,天翻地覆,九道皆塞,有濒于死而坐困耳。

4.《医方考》: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受气于脾胃而后治,故曰土者万物之母。若饥困劳倦,伤其脾胃,则众体无以受气而皆病,故东垣谆谆以脾胃为言也。是方也,人参、*芪、甘草,甘温之品也,甘者中之味,温者中之气,气味皆中,故足以补中气;白术甘而微燥,故能健脾;当归质润辛温,故能泽土;术以燥之,归以润之,则不刚不柔,而土气和矣。复用升麻、柴胡者,升清阳之气于地道也,盖天地之气一升,则万物皆生;天地之气一降,则万物皆死,观乎天地之升降,而用升麻、柴胡之意,从可知矣。或曰:东垣谓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芪以益皮毛,不令自汗而泄肺气,其辞切矣,予考古人之方而更其论,何也?余曰:东垣以脾胃为肺之母故耳!余以脾胃为众体之母,凡五脏六腑、百骸九窍,莫不受其气而赖之,是发东垣之未发,而广其意耳,岂曰更论!

5.《古今名医方论》柯韵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饴、枣培土以御风,姜、桂、芍药驱风而泻木,故名曰建中。寒水内凌于中气,用参、术、甘草补土以制水,佐以干姜而生土以御寒,故名曰理中。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症颇同外感,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行春生之令。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芪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生,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凡东垣治脾胃方,俱是益气。去当归、白术,加苍术、木香,便是调中;加麦冬、五味辈,便是清暑,此正是医不执方,亦正是医必有方。赵养葵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肾肝,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生、柴以佐参、芪。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益后天中之先天,后人未发。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陆丽京曰: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是癸水铄竭,或是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拔其本也。此韵伯所谓独不宜于肾也。周慎斋曰:下体痿弱,虚弱者不可用补中,必当以八味丸治之。凡内伤作泻,藏附子于白术中,令其守中以止泄也;表热,藏附子于*芪中,欲其走表以助阳也。

6.《景岳全书》:盖以脾胃属土,为水谷之海,凡五脏生成,惟此赖者,在赖其发生之气远而上行,故由胃达脾,由脾达肺,而生长万物,滋溉一身。即如天地之土,其气皆然。凡春夏之土,能生能长者,以得阳气而上升,升则向生也。秋冬之土,不生不长者,以得阴气而下降,降则向死也。今本方以升柴助生气,以参、芪、归、术助阳气,此东垣立方之意,诚尽善矣。第肺本象天,脾本象地,地天即交,所以成泰。然不知泰之前犹有临,临之前犹有复,此实三阳之元始,故余再制补阴益气煎,正所以助临复之气,庶乎得根本之道,而尽足补东垣之未尽也。又补中益气汤之用,原为补中扶阳而设,然补阳之义,则亦有宜否之辨,用者不可不知。如东垣用此以治劳倦内伤发热等证,虽曰为助阳也,非发汗也,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苦全无表邪寒热,而但有中气亏甚者,则升柴之类大非所宜。何也?盖升柴之味皆兼苦寒,升柴之性皆专疏散,虽曰升麻入脾胃,柴胡入肝胆,能引清气上升,然惟有邪者,固可因升而散之,使或无邪,能不因散而愈耗其中气乎。即曰此汤以补剂为王,而惟藉升柴以引达清气,不知微虚者犹可出入,大虚者必难假借,当此之时,即纯用培补犹恐不及,而再兼疏泄,安望成功?且凡属补阳之剂,无不能升,正以阳主升也,用其升而不用其散,斯得补阳之大法,此中自有玄机,又奚必升柴之是赖乎?故寇宗奭极言五劳七伤之大忌柴胡者,是诚绝类之真见,而李时珍复又非之,余亦何容再辨哉!然理有一定,孰能越之?兹余单揭其要,曰:能散者断不能聚,能泄者断不能补,而性味之苦寒者,亦断非扶阳之物。只此便是断按,而纷纷之议,或可判矣。故于诸证之中,凡其不宜用此者,则用不可不察。如表不固而汗不敛者,不可用。外无表邪而阴虚发热者,不可用;阳气无根而格阳戴阳者,不可用;脾肺虚甚而气促似喘者不可用;命门火衰而虚寒泄泻者,不可用;水亏火亢而吐血衄血者,不可用;四肢厥逆而阳虚欲脱者,不可用。总之,元气虚极者,毫不可泄,阴阳下竭者,毫不可升,真火亏败者,毫不可用清凉。今人知补中益气汤可以补虚,一概尚之,而不知病当紧急,则此时几微关系,判于一举指之间,而纤微不可紊误者,正此类也,余亦安能以笔尽哉。

7.《医贯》:东垣创立此方,以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伤者多,外感者有之,纵有外邪,亦是乘虚而入,但补其中,益其气,而邪自退,不必攻邪,攻则虚者愈虚,而危亡随其后矣。倘有外感而内伤不甚者,即于方中酌加对证之药,而外邪自退。所谓仁义之师,无敌于天下也。至于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胃中阳气自虚,下陷阴中而发热者此阳虚自病,误作外感而发散之,益虚其虚矣,为害岂浅哉!心肺在上,肾肝在下,脾胃处于中州,为四脏之主气者,中焦无形之气,所以蒸腐水谷,升降出入,乃先天之气,又为脾胃之主,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是方盖为此气因劳而下陷于肾肝,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麻使由右腋而上,用柴胡使由左腋而上,非借参、芪之功,则升提无力,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

8.《审视瑶函》: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受气于脾胃而后治。故曰:土者,万物之母,是方人参、*芪、甘草甘温之品,甘者中之味,温者中之气,气味皆中,故足以补中气。白术甘而微燥,故能健脾;当归质润辛温,故能泽土;术以燥之,归以润之,则不刚不柔,而土气和矣。复用升麻、柴胡,升清阳之气于地道也。盖天地之气一升,则万物皆生;天地之气一降,则万物皆死。观乎天地之升降、而用升麻、柴胡之意,从可知矣。或曰:东垣谓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芪以益皮毛,不令自汗而泄肺气,其辞切矣,予考古人之方、而更其论,何也?余曰:东垣以脾胃为肺之母故耳。余以脾胃为众体之母,凡五脏六腑,百骸九窍,莫不受其气而赖之,是发东垣之未发,而广其意耳,岂曰更论?

9.《辨证论》:人有气虚,气息短促不足以息,与劳役形体气急促者迥殊。懒于言语,饮食无味,身体困倦,人以为气痨也,谁知是阳虚下陷。由于内伤其元气乎?夫元气藏于关元之中,上通肺而下通肾。元气不伤,则肾中真阳自升于肺,而肺气始旺,行其清肃之令,分布于五脏六腑之间;若元气一伤,不特真阳不能上升,且下陷于至阴之中,以生热矣。此热乃虚热,非实热也。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故必用甘温之药,以退其虚热。然而单用甘温以退其热,不用升提之味以挈其下陷之阳,则阳沉于阴,而气不能举,虽补气亦无益也;即升提其气矣,不用补气之味,则升提力弱,终难轻举其气也。方用补中益气汤。李东垣一生学问,全注于此方,妙在用柴胡、升麻于参、术、芪、归之内,一从左旋而升心、肝、肾之气;一从右旋而生肺、脾、胃、命门之气,非仅升举上、中二焦之气也。

10.《绛雪园古方选注》,气者,专言后天之气,出于胃,即所谓清气、卫气、谷气、营气、运气、生气、阳气、春升之气、后天三焦之气也。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东垣以后天立论,从《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故以辛甘温之剂,温足太阴、厥阴,升足少阳、阳明;*芪、当归和营气以畅阳,佐柴胡引少阳清气从左出阴之阳,人参、白术实卫气以填中,佐升麻引春升之气从下而上达阳明,陈皮远卫气,甘草和营气。原其方不特重参、芪、归、术温补肝脾,义在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之气,转运中州,故不仅名补中,而复申之曰益气。

11.《王旭高医书三种》:补中益气汤原为外感中有内伤一种者设,所以补伤寒之未及,非补虚方也。今人于外感中毫不敢用,而于内伤辄任意用之,则失东垣之遗意矣。虽曰补气而非发汗,然实有不散而散用之意。故于劳倦感寒,或气虚之疾及脾气下陷等症,则最所宜也。若全无表邪寒热,而但中气衰弱者,则升、柴之属,大非所宜。则升、柴胡引清气上升,然惟有邪者,固可因升而散之,设或无邪,宁不因散而愈耗其中气乎?夫东垣之方,无论内伤、外感,一概以升提中气为主,想当时司天运气使然尔,今则不可不审也。

12.《六醴斋医书·折肱漫录》:益气汤以甘温养胃中生发之元气,以升、柴提下陷之清阳,清阳上升,卫气自实,汗不敛而自固矣。又谓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汗乃大泄,故先以参、术壮其脾,使土旺金生,则腠理自密,而汗乃戢。盖养胃助脾,即所以补肺之母,而充固卫气,无他法也。

13.《成方便读》:人身中真阳之气,虽藏于两肾之中,然自有生以来,莫不藉脾胃以为充长。故东垣发脾胃论,言之最详。若脾胃一虚,则阳气生化之源衰少,且所以为之敷布而运行者,亦失其权,于是阳气下陷,卫气不固,则外邪易感。但此等寒热,皆邪少虚多之候,自当补正以御邪,若因表证而仅用表药,则失之过矣。方中参、术、甘草,大补脾胃中气,恐补药多滞,故加陈皮以宣利之。*芪益卫气而达表,当归和血脉而调营,升麻升脾胃之清气,从右而上,以达于表;柴胡升肝胆之清气,从左而上,以达于表。加之姜、枣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御邪扶正,两者兼优。此东垣治劳倦内伤之法,假之以治外感者也。

实验:

1.治疗子宫脱垂的药理学研究。《天津医药杂志》(,1:4):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使其收缩加强,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抑制作用,当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实验中还可以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去掉升麻、柴胡,其作用减小,且不持久。

2.对胃肠运动的双向调节和促进小肠吸收功能的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2:4):按常法将本方制成%水煎剂,进行对小鼠胃排空、小肠推进机能、离体小肠平滑肌、动物小肠吸收功能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水煎剂对家兔十二指肠自发活动的影响,随剂量不同而异,小剂量时呈兴奋作用,大剂量时呈抑制作用。这种剂量与效应的不同对临床辨证论治及合理用药有一定的启示。本方不但有明显的抑制胃排空作用,而且也有明显的拮抗乙酰胆碱引起离体回肠强直性收缩作用以及拮抗新斯的明负荷的在体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亢进。另一方面本方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氯化钡引起离体回肠的强直性收缩作用,提示本方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病证的作用之一可能是通过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以及对胃肠平滑肌的直接作用而缓解胃肠运动功能的亢进。实验还表明,本方有较明显的拮抗肾上腺素引起肠管抑制的作用,说明该方对肠管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实验又表明,本方能明显促进动物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能使小鼠的体重明显增加。提示该方调理脾胃,治疗脾胃气虚的作用之一与其促进小肠吸收功能有关。

3.对消化道分泌和运动功能的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3:16):实验观察了本方对大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及胰液、胆汁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剂量对胃液分泌量、总酸度、总酸排出无明显影响,但能升高胃蛋白酶活性及其排出;大剂量则对胃液分泌量、总酸排出、胃蛋白酶排出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对毛果芸香碱、五肽胃泌素、磷酸组织胺分泌作用也有

明显的拮抗作用;对清醒大鼠十二指肠给药后30分钟,胰液流率轻度增加,胰蛋白浓度和蛋白排出明显增加,给药后60分钟恢复正常水平。本方十二指肠给药对麻醉大鼠胆汁分泌量无明显影响。

4.对环磷酰胺抗癌活性和*性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3:):实验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可显著提高环磷酰胺抗癌活性,二者合用对小鼠S、L、Lewis均有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并可大大降低其*性作用,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本方注射剂与环磷酰胺的协同作用大于煎剂与环磷酰胺的协同作用。提示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使用该剂,将会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5.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5:1):将补中益气汤按常法制成%水煎剂,观察本方对应激性溃疡、幽门结扎型溃疡、利血平性溃疡、乙酸法溃疡等多种胃溃疡模型的影响,同时对动物的胃液分泌、胃蛋白酶活性、胃肌运动、胃黏膜血流量等项目亦作了测定。结果表明:本方对应激性溃疡、幽门结扎性溃疡、利血平性溃疡模型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对乙酸法胃溃疡模型有明显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与该方抑制胃分泌、抑制胃运动、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以及一定的中枢抑制作用有关。

6.对心血管作用及耐缺氧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6:9):实验表明,补中益气丸1.25~g/kg十二指肠给药,能显著提高大白鼠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减慢心率,但对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无明显影响。上述剂量的补中益气丸能显著延长小白鼠常压缺氧生存时间,延长小白鼠断头后呼吸动作的持续时间,亦能显著延长亚硝酸钠中*小鼠的存活时间。

7.对小鼠肝、胃组织及血清DNA、RNA、蛋白质合成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3:1):实验表明,本方对小鼠肝组织、胃组织及血清的DNA、RNA蛋白质合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发现*参也能促进肝组织、胃组织DNA、蛋白质的合成。

8.对培养仓鼠附睾细胞的作用。《AmericanJournalofChineseMedicine》(,3:):本方在日本被广泛用于治疗原发性男性不育症。为了阐明本方影响精子发生的机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了从经口投与本方的雄性ICR小鼠体内采集的血清对培养仓鼠附睾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的作用。以上实验结果与临床治疗数据表明,本方对与附睾中精子成熟功能有关的某些蛋白质合成有促进作用。

9.免疫调节作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19):刘氏等观察了补中益气汤对感染白色念珠菌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本方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剂,能显著提高抗体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表现对下降的T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淋巴细胞转形率、巨噬细胞FC受体活性、溶血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具有升高作用,与未经药物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10.对脾虚型大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3:39):实验表明:脾虚型CAG大鼠胃黏膜组织细胞Bcl-2、Bcl-2/Fas明显低于正常大鼠,经补中益气汤治疗后能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提示补中益气汤可用于脾虚证的治疗。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1
查看完整版本: 补中益气汤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