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六腑学习篇
TUhjnbcbe - 2021/8/17 13:12:00

第2期学习刊物:五脏六腑

前文简介: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人体五脏六腑器官分布图

六腑


  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一、胆


  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府之一。其主要功能为:1.贮存和排泄胆汁,味苦,呈*绿色,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贮存于胆,故称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健旺。若肝气郁结,胆汁排泄不利,则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可见胸胁胀满、食欲不振、或大便失调;若肝的疏泄太过,胆气上逆,则见口苦、呕吐*绿苦水;若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见*疸;胆汁排泄不畅,日久则导致砂石淤积。2.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功能对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肝胆相互依附,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常见胆气不足之人,多易惊善恐,遇事不决等。

临床常见病理分析

1、胆结石是怎样养成的?

胆囊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的胆石症已由以胆管的胆色素结石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胆囊胆固醇结石为主。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粘膜,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以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严重者只能手术,不然生不如死的感觉。

症状:

1、胆囊结石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数是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有时可以伴有轻微不适被误认为是胃病而没有及时就诊。

2、部分单发或多发的胆囊结石,在胆囊内自由存在,不易发生嵌顿,很少产生症状,被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

3、胆囊内的小结石可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临床症状,尤其在进食油腻饮食后胆囊收缩,或睡眠时由于体位改变,可以使症状加剧。

4、当胆石嵌于胆囊颈部时,造成急性梗阻,导致胆囊内压力增高,胆汁不能通过胆囊颈和胆囊管排出,从而引起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胆绞痛。呈持续性右上腹痛,阵发性加剧,可以向右肩背放射,往往会伴有恶心、呕吐。有部分患者可以在几小时后临床症状自行缓解。

5、如果胆囊结石嵌顿持续不缓解,胆囊会继续增大,甚至会合并感染,从而进展为急性胆囊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少部分患者可以进展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严重时可以发生胆囊穿孔,临床后果严重。

手术方法:

1.传统开腹手术切除胆囊取石。
  

2.开腹探查胆管取石。
  

3.腹腔镜微小切口切除胆囊。
  

4.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胆管取石。


  

其他特殊疗法:

体外超声波冲击波震波碎石(ESWL):年首先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胆石症(简称ESWL)。常用的超声波震波碎石机为EDAPLT-01型,同步发出震波,形成宽4mm、长75mm的聚集区,声压为9×PZ。一般采用1.25~2.5次/sec的冲击频率,%的治疗功率,历时10~20分钟,持续20-30天胆囊内结石便可粉碎。此外,还采用B型超声实时成象,对结石定位,并监控碎石的过程。
  

用震波碎石方法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适应证为胆囊内胆固醇结石,口服胆囊造影显示为阴性结石,结石直径在12~20mm者不超过3枚,直径在15~20mm者仅1枚,并要求有一个正常的胆囊收缩功能。上海医院自年1月起已应用EDAP-LT01型超声波震波碎石机治疗例胆囊结石病例,结石粉碎率为98%。一震波治疗后1、2、3、4和6个月胆囊结石的消失率分别为27%、33%、40%、45%和50%。治疗后的副作用轻微,如右上腹隐痛不适(45%)、胆绞痛(16%)和乏力等,未发现肝、胆、胰和胃肠道等脏器损害的并发症。
  

为提高结石粉碎后的消失率,在震波前后服用熊去氧胆酸(UDCA)8mg/kg/d,以达到碎石和溶石的协同作用。结石消失后为巩固疗效,可继续服用半年。此法安全有效,仍有约11.2%结石复发率,治疗费用昂贵,治疗适应范围严格,均属不足之处。
  

4.体内接触碎石(经胆道镜置入液电碎石机、激光等能源接触碎石)。
  

5.经内镜微创手术取石碎石。 

6.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

2、胆总管结石

什么是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顾名思义即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其好发于胆总管下端。

胆总管结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近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文献研究认为胆总管结石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相关的因素有年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oddi括约肌、胆道蛔虫、胆道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胃肠功能紊乱、胃动素及生长抑素等。

胆总管结石又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因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蛔虫等原因导致胆总管内形成的结石称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其结石外观多呈棕黑色、质软、易碎、形状各异、大小及数目不一。有的状如细沙或不成形的泥样,称之为“泥沙样结石”。

由胆囊内掉出到胆总管内的结石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其结石形状、大小、性状基本上与同存的胆囊结石相同或相似,数量多少不一,可为单发或多发,多为胆固醇结石。

据相关文献报道约10%~20%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同时存在胆总管结石,这可能导致许多健康问题,包括疼痛、*疸、感染和急性胰腺炎。

胆总管结石更偏爱哪些人?

01

由于女性身体中雌激素水平较高,雌激素会影响肝内结合胆红素的形成;雌激素还影响胆囊排空,引起胆汁淤滞,容易形成结石。绝经后用雌激素者,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增多,故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女性占多数。

02

肝硬化患者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与肝硬化患者身体中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较高,以及又有慢性溶血、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有关。

03

感染蛔虫病者,蛔虫逆流至胆道产卵或死亡后,就会成为结石核心,更容易生形成结石。

04

遗传因素影响胆总管结石的发生。

05

与肥胖及不健康饮食有关。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者,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肥胖者大多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加之肥胖者大多活动少,易生胆总管结石。饮食偏荤喜甜者,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多,易形成胆固醇结石;甜食过多又促进胰岛素分泌,会加速胆固醇沉积;经常不吃早餐会使胆酸含量减少,胆汁浓缩,利于结石形成。

胆总管结石有什么症状?

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是胆总管梗阻和相伴发生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在结石有效清除以前,症状反复发作。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常见的症状是胆管炎,其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寒战高热和*疸,即夏柯三联征(Charcottriad),多因结石阻塞而继发胆道感染引起。当结石进入胆总管内或在胆总管内形成后即发生嵌顿和阻塞,出现剧烈的腹痛随后出现寒战高热及*疸。

1.腹痛:为胆绞痛,呈持续性,疼痛部位多局限于剑突下和右上腹,常向右肩部放射,伴恶心、呕吐。

2.寒战高热:是胆结石阻塞胆总管并合并感染时的表现。由于胆道梗阻,胆管内压升高,使胆道感染逆行扩散,致使细菌和*素通过肝窦入肝静脉内引起菌血症或*血症。

3.*疸:间歇性*疸是肝外胆管结石的特点,如梗阻性*疸长期未得到解决,将会导致严重的肝功能损害。

4.严重者还会出现休克、意识障碍等。本病较胆囊结石发病急,症状严重,治疗困难。

正确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

对胆总管结石的准确诊断,以及对结石的大小及位置的充分了解,有助于选择最有利于患者治疗方式和避免不必要的创伤。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腹部超声、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及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

B超和MSCT诊断胆总管结石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作为胆总管结石筛查的首选方法;

MSCT尤其对于高密度的结石诊断准确性较高,由于其扫描速度快,可作为急诊患者的首选方法。

MRCP安全、无创伤、准确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诊断性ERCP,但是对直径为5mm及以下的结石诊断准确度比较低;在不明确诊断时仍首选ERCP检查。

ERCP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时不受结石大小的影响,并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说明ERCP在对胆总管结石可疑患者的诊疗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优势。

ERCP:不开刀取胆总管结石

对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因无法排除胆道梗阻,且抗生素等药物难以进入胆道而效果欠佳,患者多死于感染、败血症及瘀胆所致的肝功能衰竭;常规外科手术麻醉风险高,创伤大,多不能耐受,死亡率也较高,尤其合并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急诊手术死亡率更高。

而近几年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ERCP取石因其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已几乎可完全代替传统的外科手术,且有文献报道超高龄(90岁以上)患者行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6.3%,病死率为1.6%。

随着ERCP技术的兴起,现在其技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ERCP能有效的诊断胰胆管系统的肿瘤、炎症、畸形并能切开取石(EST)及进行鼻胆管引流(ERBD),胰胆管系统狭窄部位支架的置入,减少外科手术的创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3、胆囊炎

胆囊炎有急慢性两种,均为常见病。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急性细菌性炎症,病变初期仅限于胆囊的黏膜层,继之侵及胆囊全层,或发生壁层组织坏疽、穿孔。本病一般分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和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病因有胆囊出口梗阻(多为结石)、细菌感染和胰液反流等。

胆囊穿孔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胆囊周围脓肿、胰腺炎、肝脓肿等。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由于长期反复胆囊的炎症过程,致使胆囊纤维组织增生,囊壁增厚,囊腔变小或胆囊萎缩,并与周围组织粘连。病因主要为胆系感染、化学损伤、代谢因素、结石刺激及急性胆囊炎迁延等,可并发胆囊脓肿、胆囊癌等。

胆石症系因代谢紊乱、胆汁淤滞、细菌感染及异物的核心等引起,多见于慢性胆囊炎。

胆囊炎与胆石症属中医学“*疸”“胁痛”“腹痛”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胆囊炎与胆石症病的发生主要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引起。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里,关系密切。本病起始多因肝胆疏泄失常,或湿热内蕴,火*内盛,影响肝胆而发病,甚则内陷心营而病势急危。

1.情志所伤

抑郁寡欢,恼怒忧思,肝气不舒,胆液不得疏泄,郁滞化热,酿成本病。

2.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过食辛辣,损伤脾胃,酿湿生热,熏蒸肝胆,肝失疏泄,湿热邪郁,或结为砂石,阻滞胆道,引发本病。

诊断要点:①急性胆囊炎:右上腹痛,多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墨菲(Murphy)征阳性,多有白细胞、ALT升高及*疸。②慢性胆囊炎:多有上腹部不适,厌食油腻,消化不良症状。盂胆石症:右上腹有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右上腹压痛,有肌紧张,墨菲征阳性。B型超声有助于诊断。

二、治疗

中医治疗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有良好疗效;对急性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及胆石症胆绞痛应即进行手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一)西医治疗

对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给氨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等广谱抗生素。经24~36小时治疗病情无改善、有胆石阻塞或出现坏疽性胆囊炎有穿孔征象者应手术治疗。

(二)中医治疗

1.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以肝郁气滞、湿热内蕴的实证多见,治疗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为主,对火*炽盛者应泻火解*、疏肝利胆。

(1)肝胆气滞证

主症:右上腹闷痛或绞痛,呈阵发性加剧,右上腹压痛,口苦,恶心欲吐,发热,尿*,舌淡红,苔薄*,脉弦或弦紧。

治疗:疏利肝胆,清热理气,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陈皮、香附、甘草)加减。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使郁热得以外达;白芍柔肝养血清热,与柴胡相配,散收结合,能助柴胡疏肝解郁作用;与枳壳、川芎、陈皮相配,泻脾气壅滞,调中焦运化,活血止痛;白芍、甘草同用,可缓急止痛。

加减:①高热,舌红苔*,脉洪数者,加*连、公英、生地*、玄参和(或)龙胆草、丹皮。②胁肋绞痛者,加郁金、延胡索、川楝子。③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代赭石。④食欲不振,便溏者,加白术、云苓、麦芽。

(2)肝胆湿热证

主症:右上腹持续性疼痛,痛引肩背,胃脘胀满拒按,发热恶寒,口苦,恶心呕吐,或身目发*,尿*便结,舌红,苔*腻或燥,脉弦数或滑数。本型多见。

治疗: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大柴胡汤(柴胡、大*、枳实、*芩、半夏、白芍、生姜)合茵陈蒿汤(茵陈、大*、山栀)加减。

大柴胡汤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郁热得以外达;大*泻火解*,清热燥湿;配*芩、白芍加强养阴清热作用;加枳实消积导滞,治疗脘腹痞满;生姜、半夏降逆开痞。

茵陈蒿汤中茵陈清利湿热,配栀子助茵陈清利三焦湿热,配大*能通泄瘀热。两方合用,共奏清热利胆、泻火解*之效。

加减:①发热,舌红苔*干,脉洪或滑数者,加银花、连翘、公英、生地*、玄参。②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连。③胆石阻滞,右胁绞痛牵及右肩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④胁痛者,加延胡索、郁金。⑤湿重者,加苍术、厚朴。

(3)肝胆脓*症

主症:胁腹绞痛,身目*染,胀满拒按,高热寒战,口渴,喜冷饮,尿短少,呈浓茶色,便结,舌红绛,苔*燥或有芒刺,脉弦或洪数。

治疗:清热解*,疏利肝胆,*连解*汤(*连、*芩、*柏、栀子)合茵陈蒿汤加减。

方中*连泻中焦火兼清心火;以*芩泻上焦火;用*柏泻下焦火;用栀子通利三焦,泻火导热下行,以解*热;合茵陈蒿汤加强泻火解*、清热利胆作用。

加减:①便秘者,加芒硝以泻实热。②热重,舌红绛,苔*干,发斑者,加玄参、生地*、丹皮、大青叶,重用银花、连翘。③*疸重者,加金钱草、海金沙清利肝胆。

2.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除可见肝胆气滞、肝胆湿热证外,还多见以下两种证型:

(1)肝郁脾虚证

主症:右上腹胀痛,脘闷不舒,嗳气纳呆,头晕乏力,尿清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弦细乏力。

治疗:疏肝理气,健脾和中,白术芍药散(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或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白术芍药散方中白术健脾升阳;用白芍柔肝养阴(血),肝血足则肝不急;配陈皮助脾升清,理气和中;配防风疏肝理脾祛湿。六君子汤为健脾理气和胃有效药,加柴胡疏肝解郁,用白芍柔肝养肝阴。

加减:①胁痛者,加延胡索、佛手。②纳呆者加鸡内金、焦楂。③脘腹胀满者加厚朴。

(2)肝郁阴虚证

主症:右胁隐痛,口燥咽干,急躁易怒,胸中烦热,头晕目眩,尿*,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疗:滋阴养肝,疏郁理气,滋水清肝饮(熟地*、茯苓、丹皮、山药、山萸肉、泽泻、白芍、柴胡、栀子、大枣)或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加减。

予治疗本证赏识滋水清肝饮,本方中熟地*滋补肾阴;山药、大枣补脾肾;山萸肉补肝肾,增强补阴的作用;配泽泻可泄肾利湿,使熟地*补而不腻;配茯苓可健脾渗湿,使山药补而不滞;配丹皮、栀子、柴胡清泄肝火,并能利胆;用白芍柔肝而不伤阴。

加减:①有胆结石、*疸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②脘闷纳呆者,加厚朴、鸡内金或焦楂。③恶心,舌红少苔者,加竹茹。

(三)中成药治疗

(1)消炎利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

(2)胆石通:每次4~6粒,每日3次。

(3)茴三硫:每次2粒,每日3次。

三、临证经验

予治疗胆囊炎,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均采用解*利胆汤(茵陈、大*、*连、*芩、郁金、丹皮、枳实、金钱草、白术、云苓、生甘草)加减,均获良效。①高热,舌红,苔*而干,脉洪或滑数者,加生地*、玄参、银花、公英。②高热便结者,加芒硝。③恶心呕吐者,加竹茹。

对胆石者,以健脾排石汤(茵陈、柴胡、大*、芒硝、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延胡索、枳壳、白术、云苓、香附)加减,重用金钱草(60~g),有确切疗效。

对胆道蛔虫证者,辨证使用乌梅汤方剂化裁。予常将健脾排石汤方中鸡内金、香附、枳壳去除,加乌梅、川椒、细辛或桂枝,治之多效。

对*疸明显,高热,内科治疗24~36小时病情无改善,考虑有胆石或微胆石者,均据病情采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Oddi括约肌切开术、内镜取石术或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肝胆二经垃圾多,你的寿命不会长!穴位来帮忙

1、刺激阳辅穴和外关穴

一句话:肝胆二经垃圾多,你的寿命不会长!

我们知道,肝胆在中医语境中是十分重要的脏器。它们的功能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气机疏泄。

人体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气机正常运转作为基础。气机不畅,会影响脏腑机能,造成多种疾病。

第二,藏血解*。

中医认为,血在安静的时候全都归纳到肝脏里,由肝脏来净化和解*。血液的质量决定生命的质量。肝的这方面功能受影响,滋养生命的物质基础就不牢固。

第三,情绪异常。

这里既包括一个人鲁莽暴躁,也包括一个人优柔寡断。这些都是肝胆主情志、主决断所决定的。

第四,消化异常。

肝胆二经对脾胃有密切的影响。当肝胆功能不好的时候,会直接导致腹胀、纳差、呕吐、恶心、食欲不振等问题。

可见,如果肝胆二经里垃圾太多,上述功能都会受到影响。这还了得?!那么,肝胆二经上的垃圾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归纳起来,无外乎两个方面:

其一,思虑忧伤太多,导致情志抑郁,肝郁化火。

其二,肥甘厚味摄入太多,导致肝胆湿热,难以排解。总之,这些垃圾就是吃出来的和愁出来的!

闲言少叙,我们在这里首先告诉你一个专门清理肝胆二经垃圾,延年益寿的好方法。这就是刺激阳辅穴和外关穴。

阳辅穴位于小腿外侧,在外踝尖上四寸的位置。外关穴则位于前臂的背侧,当阳池穴和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和桡骨之间。它的对侧就是大名鼎鼎的内关穴。

这两个穴位,每天用指尖按压36次,力道以感觉酸胀为佳,实为养生之宝。

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能清除三焦邪热,通经活络、疏风清理。阳辅穴作为少阳胆经的腧穴,能清除肝胆郁热,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两者都是少阳经穴位,经脉相通、同气相求,对于肝胆方面的问题有特别好的调理效果。

就疾病而言,凡少阳病、肝郁气滞者都可以应用,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肝炎患者也可以用。就保健而言,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清除肝胆垃圾,通三焦、清内热,令身体重归清爽。

2、胆囊穴——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

导读:胆囊穴是经外奇穴,有疏肝利胆的功效,缓解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等作用。胆囊穴的位置: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详见本文图解胆囊穴的准确位置图和具体手法。

胆囊穴属于经外奇穴,胆囊穴的准确位置位于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胆囊穴可以诊断出胆囊疾病,对胆囊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故名“胆囊”

按摩胆囊穴缓解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等。按摩胆囊穴具有疏肝利胆的功效

按摩胆囊穴的手法:将食指中指并拢,用两只指腹按揉胆囊穴3~5分钟,长期按摩,可以防治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等。:用艾条温和灸治胆囊穴10~15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慢性胃病、口眼歪斜等拔罐胆囊穴的方法:用气罐留罐10~15分钟,隔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腰腿痛、下肢痿痹等。刮痧胆囊穴的方法:用面刮法刮拭胆囊穴,以出现痧为度,隔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腰腿痛、下肢痿痹等。

3、肩井穴

胆经堵,全身都堵!一个穴位畅通全身之气

在祖国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中,有一个穴位如同身怀绝技的扫地僧,虽不显山露水,却暗藏深厚功力。它就是位于我们肩膀上的肩井穴。此穴位于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找起来十分方便。

为什么肩井穴有如此美誉?这要从它所属的足少阳胆经说起。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经络穴位图,会赫然发现,足少阳胆经是一条很长的经络,从足部延伸到头部,所涉及的部位非常广泛。这样就意味着,足少阳胆经是我们人体中一条非常重要的经脉。

那么,足少阳胆经出现问题,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一句话:胆经堵,全身堵。

第一,关节屈伸不利。胆经遍布身体重要关节。胆经气血郁滞,会让颈部、肩部、髋部等大关节出现酸乏无力之感。

第二,两肋闷痛。肝胆同源。胆经郁阻,肝经会受影响。肝气不疏,必然引起两肋闷胀,患者更可出现口苦咽干等症状。

第三,多发乳腺疾病。胆经郁阻,直接影响身体气机的生发。气机不畅,影响肝经的通常,会让乳房疾病丛生。

第四,易患高血压。胆经郁阻,气郁久而化热,传导给肝经,形成肝阳上亢,从而诱发高血压。

第五,降低免疫力。胆经气机生发为午夜。此时一阳生。一生二,二生三,三才能生万物。如果胆经气血出现问题,不能很好地在午夜生发阳气,久而久之会影响人体正气,形成免疫力的低下。

第六,出现烦躁、失眠、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胆有多清,脑有多清。胆主决断。当胆经气血出现了问题,影响清阳之气对头的濡养,会出现上火、头晕等症状。

总而言之,作为主疏泄的经脉,胆经和身体中的很多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因此,让胆经通畅起来,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在这里,我们就得说到肩井穴了。

肩井穴的作用,就在于以一两拨千斤的姿态来调节胆经气血。对此,《幼科铁镜》中说得好:“肩井穴是大关津,掐此开通血气行,各处推完将此掐,不愁气血不周身”。

《会元针灸学》说得更好:“肩井者,在肩部阳气冲出显明之处,而通于五脏,推荡淤血,而生青阳之气,如泉涌出,以安经络,以实脏腑,而开阴窍。居肩部饭匙骨,与大筋,共肩夹骨,连项骨,四骨之间,如井之状,故名肩井。”简单来说,揉按刺激肩井穴,可以让胆经的清阳之气如泉水一般涌出来,然后将郁滞的气血涤荡开来,令全身的疏泄顺畅平缓。它仿佛人体气血的一个盖子,提起来,郁闷之气就会宣解。这就是肩井穴的最大妙处。

所以,每天按摩肩井穴是非常好的养生手段。平时总操作电脑导致肩颈疼痛的人可以揉按,有乳腺增生的人可以揉按,经常生闷气的人可以揉按,免疫力低下的人可以揉按,睡眠不好总上火的人更可以揉按,高血压患者可以揉按,而且最好是一边泡脚一边揉按,其中妙处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得到。

注意,肩井穴只可揉按,非专业人士绝不能针刺。每次揉按要配合均匀呼吸,身体坐直,心无杂念,每次揉按36下,每天可以操作多次。

4、外丘穴

导读:外丘穴归属足少阳胆经,有缓解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脚气等作用,外丘穴的位置: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详见本文图解外丘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穴。

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有腓浅神经。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之郄穴。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飘扬于胆经外部。(1)外丘。外,胆经之外也。丘,土丘也。该穴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由此飘扬于胆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势弱缓行并吸热冷降,随阳热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则飘散于胆经之外,故名。

(2)胆经郄。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势弱缓行,外传阳交穴的气血弱小,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胆经郄穴。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循胆经横传于阳交穴。传递风气。

坐骨神经痛、头项痛、胸胁痛、腿痛、下肢麻痹、脚气、胆囊炎、肝炎等

外丘穴,舒筋活络、传递风气。

外丘穴配足三里穴、陵后、阳陵泉穴、条口穴治腓总神经麻痹;外丘穴配伏兔穴、环跳穴、阳交穴、阳陵泉穴治下肢痿、痹、瘫;外丘穴配百会穴、丰隆穴、腰奇、间使穴治癫痫。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外丘穴,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下放散

外丘穴,艾条灸10外丘穴-15分钟,外丘穴,艾炷灸5-7壮。

5、胆俞穴

取穴方法:

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胆俞穴位于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主治疾病:

胆俞穴的主治疾病为:胆经疾病,如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等。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胆俞穴Dǎnshù

〖取穴方法〗人体胆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背阔肌,最长肌和腱肋肌之间;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主治疾病〗*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人体穴位配伍〗配阳陵泉穴、太冲穴胆道疾病。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胆的背俞穴。

〖穴义〗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胆,胆腑也。俞,输也。胆俞名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胆腑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中医治百病,但不治百人

6、足临泣

导读:按摩足临泣穴的作用与好处治疗高血压、失眠、头痛、肠结石、乳腺炎、月经不调、胆囊炎、中风等。

足临泣穴的位置: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穴位解剖: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和足背动、静脉网,第四跖骨背动、静脉。

足临泣穴,经穴名。《灵枢.本输》原名临泣。《圣济总录》名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穴。胆经输(木)穴,俞穴,属木,足少阳带脉穴之会。穴位含义: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1、足临泣。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2、胆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4、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穴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运行规律:小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并传于地五会穴,大部分传向胆经之外。功能作用:运化风气,冷降水湿。

1、治胆经头痛、眼疾、中风、目外眦痛、目眩、头痛、齿痛等;2、治腰痛、肌肉痉挛、胆囊炎、神经官能症、疟疾、足跗肿痛、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腿疼等;3、治高血压、月经不调、失眠、乳腺炎、乳腺增生、呼吸困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等;

作用功效:清头目、利胸胁、祛风、泻火。

穴位配伍:配三阴交穴治痹证;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事不利。配丘墟穴、解溪穴、昆仑穴,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配风池穴、太阳穴、外关穴,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配乳根穴、肩井穴,有清热解*,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大成》:乳肿痛,足临泣。《图翼》:主治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痹痛无常。《金鉴》: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疼合头眩。

按摩手法:一面缓缓吐气一面轻轻按摩,左右各按多次就能去除疼痛。

按摩临泣穴还可以去除穿高跟鞋的倦累感。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点,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7、敲胆经:生阳气、补气血、扶正气

经络的重要作用——枢转阴阳

《灵枢·海论》篇亦云:“夫十二经络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属脏腑,外连肢节,通达表里,贯穿上下,像网络一样分布全身,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各部分联系成一个统一协调而稳定的有机整体。

人体经脉繁多,临床上逐条经脉进行调治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唯有选择关键的经脉进行调治。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描述了十二经络的运动形式:开启、闭合、转动。其中,少阳居三阳经表里之间,内可通阳明之里,以助阳明之阖;外可连太阳之表,以助太阳之开。

刘力红老师认为:开合统百病,而开合的作用是由枢机的转动来维系,只有使枢机流畅了,开合二经才能正常运转,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体气血的生长,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人体基本生理活动,枢机对于整个机体来说真可谓触一发而动万机。少阳为三阳运行通畅的枢机,是阳交于阴的重要门户。由此可见枢经乃是人体经脉的关键之所在。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胆主升发阳气

人体的生存离不开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强调“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阳气的升发调达与人体健康而言至关重要。

《内经》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即强调胆主少阳春升之气,在脏腑活动中的重要性。

胆在五行为木,五季为春,春之机寓生长、升发、条达,显示欣欣向荣的生机,是阳气升发之始。

《*帝内经素问集注》也曰“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安”。

张志聪有“五脏六腑共为十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以取决于胆也”之说。足少阳胆为半表半里之经,能通达人体全身的阴阳之气,所以说在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中,具有主生发,通阴阳的特殊作用。

胆在子时最先启动旺相等,其他十一条正经,每一经每天一次的旺相值日运动,其开始和结束,全是从胆经的运动、旺相开始,受胆经启动而开始它们自己的运动。

刺激胆经可以补气血

胆在阳气升发起用过程中,起着机关之作用,是阳气升发之关口,胆气升即阳气升,促进气化功能,促使营血再生,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恢复机体自稳系统的平衡状态。

从中医的经验,当脏器功能不佳时,刺激其相关的经络,可以强化经络的机能,因此解决胆功能不佳的最好方法,就是敲胆经。若人体气血运动不是很好的状态下,胆经的启动就显得特别重要。气血超旺相时,胆经不出手,其他经络也能正常启动旺相。

《灵枢·经脉》篇有云:“经络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人体依赖它来运行气血,发挥营内卫外的作用,使脏腑之间及其与四肢百骸保持动态平衡,使机体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

当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障碍时,外则皮、肉、筋、脉、骨失养不用,内则五脏不荣,六腑不运,气血失调,不能正常地发挥营内卫外的生理作用,则百病由此而生。因此经气的疏通,对抗御病邪,防治疾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天敲胆经,通过经络联接内外之功能,调节胆府升发阳气的功能,使阳气达于五脏六腑而起用,五脏六腑皆安,则始能安康长寿。

敲击胆经的作用

1、早晨敲胆经:生阳气,扶正气

每天早上起来,双手沿着裤线位置来回敲,大概敲10分钟,最好微微发热。促进肝胆排*,增强身体免疫力。

敲胆经可以使胆经通畅,机体造血量增多,使气血活跃,阳气增强。能够让身体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加快,免疫力增强,缓解身体疲劳,不易被疾病入侵。

足少阳胆经是处于半表半里的,邪气侵犯人体往往会和正气在半表半里中进行抗争,这时人就会感觉到忽冷忽热。敲打胆经可以鼓舞人体正气,正气前,就能把邪气驱赶出去。因此敲胆经能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2、敲胆经提升血气,舒畅情志

经络是人体各个脏器的通道,当哪个脏腑有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打通该脏腑的经络。“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通过敲打胆经筋,刺激胆汁的分泌,就能促进食物的吸收,使人体的造血机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敲胆经可以调整脏腑的气机。熟话说肝胆相照,肝与胆的关系密切,敲打胆经能够条畅肝脏气机,使气机畅达,脏腑气机的升降就会趋于有序。

注:对于本身气血旺盛的人,敲过胆经之后,可能会导致低血压偏高引起的头痛、牙痛、胁下胀痛、发烧等症状的出现,那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可以用“青陈皮汤”先破掉一点儿气,然后再敲胆经,并且注意平时控制好情绪。

3、利胆气、助消化,减肥瘦腿

胆经连接胆脏,常敲胆经能够使胆经通畅,促进胆汁分泌。胆汁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促进溶解胆固醇,防止脂肪在体内囤积,促进肠胃蠕动,抑制肠道细菌生长,对于人体健康有益。

敲胆经可以减肥瘦腿。人体内的寒气尤以胆囊内的寒气为重,而大腿外侧的经络,就是胆经所经过的路线。寒气常常堆积在这里,经常敲可以使腿部胆经通畅,把寒气敲散,把血气敲足,那么自然而然,你的腿就变瘦了。

敲胆经的方法(附图)

胆经走于体侧,贯穿上下。用于保健时,只敲打左右大腿即可,适合治疗抑郁、肥胖、更年期综合征。

操作要领是先后或同时,自上而下,力度合适,以胆经微热为度;每敲打四下为一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五十次。

中医有句话叫做“离经不离穴”,所以敲胆经只是敲得大腿外侧的胆经有点发热、发麻,就可以。

办公族可以利用工作间隙,坐位时敲打,也可以坐在床上伸直双腿,用拳头去捶大腿两侧。

注意事项

敲胆经要敲两条腿,但不要同时敲,更不能同时敲别的经络,以免将气血分散各处。由于气血在晚上23时至凌晨1点进入胆经,所以敲胆经最好不要选择这个时间段进行。

1、怀孕的人不能敲胆经,也不能让孕妇有任何的疼痛感,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2、饭后不要马上敲,女性在月经来潮时可以少敲或不敲。

3、孩子或年轻人,胆经可以敲得多一点,让血气增加的速度快一些。

4、老年人晚上睡得早,体力消耗又不大,胆经敲得多了,造血的速度恢复得很快,人体修复、调整的幅度就会很大,过程中的不适感会较明显,所以,老年人的胆经要少敲。

二、胃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上脘、中脘、下脘,因此胃又称胃脘。胃的主要功能为:1.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接受和容纳;腐熟,是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过程。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指胃能够容纳由食管下传的食物,并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的功能,故胃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为脾的运化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常把脾胃同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把脾胃的功能概括为“胃气”。人体后天营养的来源与“胃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常把“胃气”的强弱作为判断疾病的轻重、预后的一个重要依据,治疗上注重“保胃气”。如若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则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气酸腐、消谷善饥等;胃气大伤,则饮食难进,预后较差,甚则胃气败绝,生命垂危,故有“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2.主通降通降,是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下传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清者由脾转输,浊者下传大肠,化为糟粕排出体外,整个过程是靠胃气的“通降”作用来完成的。因此,胃主通降就是指胃能够将食糜下传小肠、大肠,并排出糟粕的过程。


  胃主通降就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因此,胃失通降,不仅使食欲下降,而且因浊气上逆而发生口臭、脘腹胀满疼痛,或嗳气、呃逆、大便秘结,甚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临床常见病理分析

1、胃炎

有急性和慢性胃炎之分。急性胃炎是饮食不当,如食用被细菌或*素污染的食物、烈性酒、进食过多过快等因素刺激胃粘膜产生炎症所致。

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胃病,它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大性胃炎三种,病因不十分明确,可能与急性胃炎后的胃粘膜病变经久不愈,长期服用刺激胃的药物,鼻、咽、口腔慢性炎症,营养障碍等因素有关。

急性胃炎主要症状是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常合并有急性肠炎。

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是长期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或闷胀感,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嗳气;胃液中的游离酸偏低,而肥大性胃炎却有可能增高。胃镜检查可确诊。

消炎、解痉、止痛、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改善胃的血液循环。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枢、梁丘等;食积加内廷穴,胃痉挛加中脘穴,胃痛加血海穴、合谷穴等。

止痛药(普鲁本辛、阿托品);制酸药(碳酸氢钠、氢氧化镁、氢氧化铝凝胶等);抗生素(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保护胃黏膜药(硫糖铝、美兹林-S、氢氧化铝凝胶等)。

戒烟忌酒,避免使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红霉素等,饮食宜规律,避免过热、过咸和辛辣食物,积极治疗慢性口、鼻、咽部感染病灶。

胃炎演变为胃癌的过程是: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2、胃、十二指肠溃疡

由于胃、十二指肠抗胃酸能力下降,胃、十二指肠粘膜受到腐蚀,也因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者内分泌障碍,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发生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主要是长期慢性的上腹部的烧灼痛、钝痛、剧痛及压痛;在气候变冷、疲劳、精神紧张、饮食不当等条件下可周期性发作;溃疡病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逐渐消失,再次进餐后疼痛重复出现,如此反复循环。可有嗳气、反酸水、消瘦、乏力等症状。可并发大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病症。

1、药物治疗:抑制胃酸分泌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挫、艾普拉挫等);粘膜保护剂(米索前列醇、硫糖铝等);胃肠动力药。

2、手术治疗:一般的溃疡不需要经手术治疗,只有在如下状况才需行手术治疗(大出血药物不能控制;穿孔;瘢痕性幽门梗阻;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溃疡;高度怀疑癌变)。

3、理疗选穴: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肝俞、内关、梁丘、公孙、章门、天枢。

调整胃和十二指肠的植物神经功能,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改善胃和十二指肠的血液供应,增强胃和十二指肠对溃疡的抵抗力,促进粘膜的增生,加速溃疡的愈合。

胃炎演变为胃癌的过程是: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长期的慢性炎症没有及时处理,本身胃黏膜发生了变化,有些黏膜的功能像肠黏膜变化,但有肠上皮化生不一定要变成胃癌。到了异型增生阶段是最应该提高警惕的,要通过病理诊断,医生要通过检查,病理医生告诉你有没有异型增生。

护理:油腻食物、冷饮、咖啡、酸性食物、辣椒

注意:1.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

2.戒烟、酒、浓茶、咖啡

3.豁达乐观

4.劳逸结合

5.慎重用药

3、胃下垂

多见于瘦长体型的人,也常见于女性、经产妇、多次腹部手术后有切口疝者、胃神经官能症者、慢性腹泻者等,均能伴有内脏下垂的可能,这是由于固定胃、肾等脏器的韧带张力减弱,内脏平滑肌张力下降,胃壁松弛,腹壁的脂肪减少,腹肌弛缓,而且腹内压也下降所致。发病的诱因多与精神过度紧张和过度疲劳有关。

轻度多无症状。下垂明显者常有眩晕、乏力、心悸、直立性低血压等症状;消化系表现有上腹不适,食后饱胀,恶心,嗳气,胃痛,交替性腹泻或便秘,饭后、久站或劳累后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可伴有肾、肝、结肠等下垂。胃肠X线、肠胃钡餐造影检查可见胃张力减退,胃小湾弧度线最低点在髂嵴线以下。

图片来自网络

1.西医治疗:

上腹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可参照慢性胃炎治疗。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供给吗叮啉或胃复安。合并便秘者首选莫沙必利片。必要时放置胃托。

2.中医治疗:上脘、中脘、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

通过多种途径改善胃、肠等脏器的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达到提高肠胃等脏器平滑肌的张力,恢复消化功能。

少食多餐

细嚼慢咽

食物细软

营养均衡

减少刺激

防止便秘

动静相宜

穴位疗法

1、不容穴

导读:按摩不容穴的作用与好处缓解治疗胃胀胃痛、呕吐、食欲不振、纳呆、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等,不容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不容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仰卧位,在脐上6寸,巨阙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探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此通过。不容,胃经的气血物质本穴不为容纳也。本穴位处乳之下部,所受气血乃胃经上部区域脾土中的外渗水液,至本穴后因无外界之热使其气化转变,其运行只是单纯的循经下传,故名不容。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循胃经下传承满穴。承传胃经的地部经水。

胃胀胃痛、呕吐、食欲不振、纳呆、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等。

腹满脘痛,呕吐,吐血,喘咳,胸背痛,不嗜食,肩息,胁下痛,口干,雀目,脉不出,腹虚鸣。

现今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扩张、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腹痛、咳嗽、哮喘、肋间神经痛、肩臂部诸肌痉挛或萎缩。

不容穴配中脘穴治胃病。

用双手手指端按压不容穴,并做环状运动。力度较轻。每次3分钟左右,每日2次。

不容穴,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不容穴,直刺0.5-1寸。

2、胃俞穴

1、胃俞:weishu

胃俞。胃,胃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定穴:

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

3、性能功效:

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祛湿消积。

4、主治功能:

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肠炎,神经衰弱,胃痉挛,腮腺炎,糖尿病,失眠等。

5、保健养生:

按摩胃俞穴可增强胃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保证食物消化吸收的顺利完成。

按摩胃俞穴还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疗由于胃肠功能引起的身体消瘦等消化系统病征。

6、配伍应用:

胃俞配上巨虚、三阴交,有健脾利湿的作用,主治泄泻,痢疾。

胃俞配中脘,为俞募配穴法,有理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呕吐。

胃俞配内关、梁丘,有宽中和胃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痉挛,胰腺炎。

胃俞配*门治胃冷、食不化。

胃俞配大肠俞、肾俞,治痢疾。

胃俞配内关、足三里,治恶心、呕吐。

胃俞配梁丘、中脘,治胃痛。

7、理疗手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用两手掌按压此穴,再以画圈的方法揉按此穴。

8、注意事项:

胃俞穴穴针刺时注意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免造成气胸或损伤肾脏。

9、现代研究:

对心肌缺血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胃俞穴对内脏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胃俞、脾俞等埋线,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病,有较好疗效。

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针刺胃俞穴多数使胃电发生抑制作用,并可明显促进溃疡愈合。

针刺胃俞可增强胃的蠕动,促进幽门开放,使排出量增加,从而调整胃的运动功能,并有促进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

10、古文摘录:

《针灸甲乙经》:胃中寒胀、食多身体羸瘦、腹中满而鸣、腹膜风厥、胸胁支满、呕吐、脊急痛、筋挛、食不下,胃俞主之。

《太平圣惠方》:理烦满吐食,腹胀不能食。

《针灸逢源》:治食后头眩,*疸,疟痢。

《针灸资生经》:胃俞、脾俞,治腹痛不嗜食。

《针灸大成》:主霍乱,胃寒,腹胀而鸣,反胃呕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小儿羸瘦,不生肌肤。

《类经图翼》:小儿羸瘦食少。

3、梁门穴

导读:按摩梁门穴的作用与好处缓解治疗胃痛、呕吐、泄泻、消化溃疡、急(慢)性胃病、胃下垂等。

位于上腹部,当脐中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8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部)。

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被约束。梁,屋顶之横木也。门,出入之通道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的气血物质被本穴约束。本穴物质为承满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为腹部肉之隆起(脾土堆积)处,有约束经水向下流行的作用,经水的下行是满溢之状,如跨梁而过,故名。

(承满穴的经水是从上流下,何以梁门的堆积脾土能阻其下行?提问是站在地球重力场的角度看,若站在人体重力场的角度看则梁门的隆起部位为高地势,下行之水故而被阻。)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循胃经下传关门穴。约束胃经的地部经水并使其维持一定的数量。

胃痛、呕吐、纳呆、泄泻、便溏,及消化性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配公孙、内关、足三里主治胃痛、腹张、呕吐。

梁门穴配梁丘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梁门穴,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肿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梁门穴,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用手指的指端对腹部的梁门穴进行揉搓刺激,按摩约一分钟,待穴位处微微热胀就可以。

4、幽门穴

导读:按摩幽门穴的作用与好处缓解治疗恶心、呕吐、饮食不下、消化不良、支满、心痛、逆气、烦心、胃痉挛、胃下垂、肋间神经痛等。

位于人体的上腹部,脐中上六寸(巨阙)旁开五分处。《针灸甲乙经》:“在巨阙两傍各五分陷者中”。

取仰卧位,从胸剑联合向下量约2横指,再从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半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

属足少阴肾经,出处《灵枢·经脉》别名:上门穴,上关穴,幽关穴。冲脉足少阴之会。

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1)幽门。幽,深长、隐秘或阴暗的通道。门,出入的门户。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本穴物质为腹通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因其性寒湿滞重,至本穴后,在外部传入之热的作用下只有极少部分水湿循经上行,肾经冲脉气血从此由寒湿之性转而变温热之性,故名。幽关名意与幽门同。

(2)上门穴。上,上行也。门,出入的门户也。上门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上行。理同幽门名解。上关穴名意与上门同,关指穴内滞重的水湿被关卡于下,只有轻质之气循经上行。(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冷降,小部分则吸热循经上行。升清降浊。

腹痛、腹胀、呕吐、善哕,消化不良、泄泻、痢疾等胃肠病证。幽门穴,降逆和胃、利咽的功效。

胸胁背相引痛、恶心、呕吐、多唾、饮食不下、善哕、支满、少腹坚、心痛、逆气、烦心。胃痉挛、胃下垂、肋间神经痛。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幽门狭窄等。

幽门穴配中脘穴、建里穴治胃痛、噎嗝、呕吐;幽门穴配玉堂穴治烦心呕吐;幽门穴配天枢穴治腹胀、肠鸣、泄泻。配内关主治胃痛。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补针。幽门穴,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幽门穴,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7壮。

(1)体位: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位。(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置季肋下缘,自上向下逐步点按幽门穴、阴都穴至肓俞穴,反复数次。(3)要领:点按穴位处用力以能耐受为度,按时有胀与微酸感。术后上腹轻松。

5、胃仓穴

导读:按摩胃仓穴的作用与好处有益气壮阳,缓解治疗腹胀、水肿、胃溃疡、习惯性便秘、脊背疼痛等。

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俯卧位,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1、第2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

Wèicāng(BL50),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胃仓穴”,“胃”,胃腑也。“仓”,存贮聚散之所也。胃仓名意指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胃腑的湿热阳气,至本穴后,因受人体重力场的作用,湿重而热的阳气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湿热阳气屯留于本穴之中,故名“胃仓穴”。

气血物质为湿热阳气。由穴内向穴外缓慢扩散。外散胃腑之热。

腹胀、水肿、胃脘痛、胃溃疡、肠炎、习惯性便秘、小儿食积、饮食不下、背脊疼痛等。和胃健脾,消食导滞。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胃炎、溃疡病、习惯性便秘、乳腺炎等。胃仓穴配足三里穴具有治胃痛的作用。

寒湿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俯卧位,按摩者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损伤内脏。艾条灸10-20分钟或者艾柱灸5-10壮。

6、建里穴

导读:建里穴归属任脉,有治疗腹痛、腹胀、胃溃疡、食欲不振等作用。建里穴的位置:当脐中上3寸,详见图解建里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建里穴在哪里: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建里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建里穴位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仰卧取穴。

解剖位置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建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上、下动脉交界处的分支。

建里穴的作用

建里穴意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体表注入体内。

功效作用:和胃健脾、通降腑气,建里穴有健脾理气、和胃消积作用。

主治疾病

建里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及腹胀身肿、腹痛肠鸣、腹膜炎、腹直肌痉挛等。

建里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食欲不振;以及急慢性胃炎等。

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不嗜食,身肿,胃扩张,胃下垂,胃溃疡,腹肌痉挛。

穴位配伍

建里穴配内关穴、公孙穴治胃痛。

建里穴配上脘穴、足三里穴、天枢穴治腹胀、消化不良。

建里穴配水分穴,太溪穴、照海穴治水肿。

建里穴配水分穴,有行气利水,健中和胃的作用,主治肚腹肿胀,呕哕。

建里穴配内关穴,有和胃宽中的作用,主治胸中苦闷,呃逆。

建里穴配中脘穴,有行气散结,化湿去滞的作用,主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弦急上气。

建里穴配内关穴治胸中苦闷;

建里穴配水分穴治肚腹浮肿。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一般直刺0.5~1.0寸;孕妇慎用。

艾灸方法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建里穴的好处

按摩建里穴的手法:没事的时候,用拇指沿着建里穴的位置旋转按摩,每次按摩下,能够很好地促进食欲,增进身体的健康。

按摩建里穴的功效:和胃健脾、通降腑气。建里穴是体虚之人最好的温补药。

建里穴解析

建,建设也。里,与表相对,此指肚腹内部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肚腹内部。本穴物质为中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注入体内的经水有降低体内温压的作用,故名。

建里为经穴名(JiànlǐCV11)。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建就建立,里为表之对,此穴在中、下脘之间,有建立中焦里气之功,故名建里。

文献摘要

《普济》:治肠中疼痛,针入一寸二分,灸亦良。

《类经图翼》:一云宜针不宜灸,孕妇尤忌之。

7、冲阳穴

胃经经水在此气化为阳热之气。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直刺0.3-0.5寸,避开血管。

冲阳穴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胃痛,胃胀,口喎,齿痛,面肿,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冲阳穴

8、璇玑穴

导读:璇玑穴归属任脉,有缓解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作用,璇玑穴的位置:胸部前正中线上,天突穴下1寸。

位于人体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天突穴下1寸。胸骨上窝中央下1寸。

在胸骨中线上,仰卧或正坐仰靠,约当胸骨柄中点取穴。

仰卧位,在胸部,取胸骨角中点与胸骨上窝中央连线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起始腱、胸骨柄。在胸骨柄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旋机。属任脉。任脉气血在此小部分吸热蒸升。璇玑,魁星名,为北斗七星的北斗二,此指任脉的水湿在此吸热后仅有小部分循任脉蒸升,蒸升之气如天空星点般细校。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量极少。吸热后循任脉上传天突穴。生发清气。

喉痹咽肿,咳嗽,气喘,胸胁之满;胃中有积。扁桃体炎,喉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痉挛等。璇玑穴,宽胸利肺、止咳平喘。

璇玑穴配鸠尾穴治喉痹咽肿。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璇玑穴,直刺0.3-0.5寸璇玑穴,艾条灸5-10分钟,璇玑穴,艾炷灸3-5壮。

自觉咽喉部不舒服、有东西,但不能发现任何异物,没有器质性的病变,这多是由于机体内的气机不畅造成的。璇玑穴是任脉穴,具有调理气机的功效。璇玑穴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上、胸骨柄的中央。找到穴位后,以中指指腹按揉该穴位20分钟左右,在揉动的同时深呼吸3次。不拘时间和次数的限制,点揉璇玑穴。

9、浮郄穴

位于人体的腘横纹外侧端,委阳穴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浮,阳也、气也。郄,孔隙也。浮郄名意指膀胱经经气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质为委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经气血性本寒湿,即使吸热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气态物也少,如从孔隙中上行一般,故名浮郄。

膀胱经经气在此升至天之天部。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循膀胱经上行并散热冷降。

清热降温。

急性胃肠炎、便秘、麻木、股腘部疼痛;髀枢不仁、霍乱转筋、下肢麻痹等。

浮郄穴,清热降温、舒筋通络。

现代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便秘,膀胱炎,尿潴留,髌骨软化症,腓肠肌痉挛等。

浮郄穴配承山穴治疗下肢痿痹;配尺泽穴、上巨虚穴治疗急性胃肠炎;配承山穴、昆仑穴治疗臀股麻木、小腿挛急。

主要穴位:天枢穴、大肠俞穴、上巨虚穴、支沟穴;

浮郄穴配中脘穴、太冲穴;治疗虚秘者:配脾俞穴、气海穴;治疗冷秘者:配神阙穴、关元穴;治疗热秘者:配合谷穴、曲池穴。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浮郄穴,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小腿放散。

浮郄穴艾条温灸10~15分钟,浮郄穴,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

10、足三里

寻找方法: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另外一种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

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胃肠、腹部不适之主穴。

此外,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也很有效。足三里穴是人体最重要的治病穴道之一。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足三里穴Zúsānlǐ

〖取穴方法〗人体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疾病〗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配内关穴治呕吐;配气海穴治腹胀;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刺灸法〗直刺1~2寸。

〖附注〗

(l)足阳明经所人为“合”。

(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3)参考资料:

a.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穴痉挛。

b.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

c.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该穴,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

d.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别名〗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邪穴,下三里穴。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

〖名解〗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

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

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该穴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穴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

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4)*邪。*,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

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邪。

(5)胃经合。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刮手背法:治胃疼、反酸、嗳气(简单实用)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宜通不宜滞。贪吃饮冷、压力过大等都会导致气机郁滞,消化功能受损,引起胃痛、泛酸、嗳气等症状。

人体的第二掌骨(如下图)是人体的一个小缩影,分布着全身的脏腑器官对应区,刮拭胃区所在部位,就能缓解胃部的不适。

具体操作:用刮痧板垂直按压第二掌骨中部的胃区,压住皮肤,做微小移动,仔细寻找疼痛敏感点,重点按揉疼痛敏感点2-3分钟。待胃区刮痧的疼痛稍有减轻,胃部不适也会慢慢缓解(胃痛正在发作时,此穴区会有明显的针刺样疼痛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刮痧后胃部症状仍无缓解,可以按揉或者艾灸足三里、内关穴。

喝粥、吃面条,到底是养胃还是伤胃?

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很多人一旦胃不舒服,就想靠吃点什么来把胃养好。甚至,自己总结了一套“养胃食物大全”:白粥、小米粥、面条、南瓜、山药……吃了这么多“养胃”食物,菜菜想问:这些食物真的养胃吗?

这些食物真的养胃吗?

Q白粥、小米粥养胃?真相不完全正确,得分人

胃不舒服吃什么?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喝粥。粥通常都煮的很稀烂了,易消化,不会增加胃的负担,这样看确实“养胃”。

并不是所有胃不舒服都能喝粥

怎么喝粥也很有讲究

建议:

对于粥的做法,在大火煮开了以后,一定要小火慢慢地熬,这样才能煮出米油来。

米油含有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等,当米油充分地混到粥里面,才能起到更好的充养作用。

Q面条、面片养胃?真相清汤、煮软烂才管用

面条、面片一般容易消化,尤其适合胃酸过多的人群。因为面条、面片中的碱可以中和胃酸,缓解胃部不适。

建议:

面条、面片要煮得软烂。

面条、面片最好吃清汤的。油汤面、拌面或炒面条、炒面片过于油腻,会增加胃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

Q馒头、面包养胃?真相烤馒头片、面包片更合适

把馒头片、面包片烤一烤再吃,有助于养胃。因为烤馒头片、面包片时,高温会促进淀粉充分糊化,变成分子结构更小、更容易快速吸收的糊精。

建议:

烤面包片和馒头片至金*色即可,不要烤糊。

不要贪多,胃肠不好的人每次吃1~2片即可。

Q苏打饼干养胃?真相

作为加餐食用就好

苏打饼干能养胃,是因为它添加了苏打粉,可以中和胃部过多的胃酸,缓解胃酸分泌过多而产生的“烧心”等不适症状。

但市面上有些苏打饼干,脂肪含量高,过多摄入会增加胃的负担,还会导致热量超标。苏打饼干中的钠含量也很高,易导致血压升高。

建议:

不能当饭吃,只可以作为加餐吃几块。

吃苏打饼干时,要充分咀嚼、细嚼慢咽,而且要配合一些流质食物一起吃,这样才能起到养胃的作用。

购买时要看食品成分表,买脂肪和钠含量低的。

Q山药养胃?真相得吃绵密软糯的“面”山药

说山药养胃,是因为山药富含多糖,而多糖对于胃粘膜有保护作用。只是,通过食物补充的多糖含量,不一定能达到治疗胃病的有效剂量。

建议:

选择多糖丰富的品种,也就是那种口感绵密、软糯的“面”山药。而爽脆口感的,多糖含量较少。

不能多吃。不管拿山药当菜吃还是替代主食吃,因为淀粉含量不算少,不能吃太多。

Q南瓜养胃?真相必须彻底做熟烂

南瓜富含的碳水化合物、果胶可以保护胃部免受刺激,其含有的膳食纤维非常细软,易吸收,算是对胃有一定好处。

建议:

胃不好的人,无论是蒸南瓜、炒南瓜,一定要把南瓜彻底做熟烂了再吃。

Q生姜、干姜片养胃?真相意义不大

生姜、干姜片里的姜辣素,可以减少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的损伤,也可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对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姜的情况,无外乎是吃姜糖、喝姜汤、姜茶,以及姜丝、姜片作为佐料入菜,量不够、不吃下去,意义都不大。

Q牛奶养胃?真相喝牛奶未必一定养胃

牛奶有全脂牛奶和脱脂牛奶之分。

全脂牛奶:含有比例得当的脂肪,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适合胃酸过多的人。但乳糖不耐受的人,少喝为妙。

脱脂牛奶:脂肪含量大大降低,甚至不到普通牛奶的1/7,因此不但不能养胃,还容易刺激胃酸分泌。

Q红茶养胃?真相只是相对不伤胃

无论绿茶、红茶、花果茶,都没有养胃的作用。

只是红茶属于全发酵茶,茶多酚含量相对要少,对胃的刺激性要小,但没有养胃的作用。

Q猪肚养胃?真相以形补形不靠谱

猪肚,就是猪的胃。大家认为它养胃,可能是源于以形补形。

其实,猪肚不仅不养胃,脂肪含量还高,食用要适量。

另外,动物内脏嘌呤含量高,高尿酸和痛风患者应完全避免。

提醒: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是在三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应该在经过全方位的检查确诊之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和养。

8个养胃秘诀

消化不良,没胃口

秘诀1

一日三餐规律吃

早饭最好8点之前,午饭在13点之前,晚饭19点之前。

秘诀2

揉按中脘穴、足三里穴

每天按揉这两个穴位各5分钟,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坚持1个月,能有效改善消化不良。反酸、烧心

秘诀3

吃饭七分饱

吃饭七分饱就好。吃太饱容易加重胃的负担,胃内压力升高,食物更容易反流到食管。

秘诀4

吃完饭不要立即躺下

吃饭后胃内压力高,如果即刻平躺,就有可能造成食物反流到食管。另外,晚餐距睡觉必须在3个小时以上,因为胃消化排空需要3~4小时。

秘诀5

左侧卧,换个睡姿

胃在身体偏左侧,左侧卧胃的位置较低。枕头选15~20厘米高的,这样食管高于胃,防止胃酸反流。

慢性胃炎

秘诀6

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

早餐营养要丰富均衡,午餐餐量要多一些,晚饭少吃一点,但要清淡饮食。

秘诀7

适当运动

进餐2小时后再运动,每周运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胃溃疡

秘诀8

多吃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如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富含蛋白质的鸡蛋、豆制品、鱼肉等。烹饪方式以蒸、炒、炖为主,同时吃饭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三、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呈迂曲回环叠积之状。其主要功能为:1.主受盛、化物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二是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须在小肠内停留一段时间,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化物:即消化、变化,是指小肠将初步消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将水谷化为精微。若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失调,则可见腹胀、腹痛,或为腹泻、便溏。2.泌别清浊泌,分泌;别,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小肠的这一功能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小肠接受来自胃中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将其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其中清者经脾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浊者下传于大肠;二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经气化渗入膀胱,形成尿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可导致水走肠道,而见大便溏泄、小便短少等症。故临床上常采用“分利法”来治疗泄泻,即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

四、大肠


  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传化,即传导和变化之意。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称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且与脾的升清、肺的宣降、以及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大肠传导失司,则可导致排便异常如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若大肠实热,则肠液干枯而便秘;若大肠虚寒,则水谷杂下,肠鸣泄泻。

五、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尿液为津液所化,尿液的形成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下输于膀胱,并调节膀胱的开合,最后排出体外。所以说,膀胱气化功能的发挥,是以肾的气化作用为生理基础。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开合失司,则小便不利,或为癃闭,或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失禁等。

1、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运行人体宝贵体液的水官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的睛明穴,止于足小趾尖的至阴穴,循行经过头、颈、背部、腿足部,左右对称,每侧76个穴位,是十四经中穴位最多的一条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通道,无时不在传输邪*,而其他诸如:大肠排便、毛孔发汗、脚气排湿*、气管排痰浊,以及流泪、痘痘、呕吐等虽也是排*途径,但都是局部分段而行最后也要并归膀胱经。所以要想驱除体内的*素,膀胱经必须畅通无阻。膀胱最活跃的时候,适合多喝水。要想尿尿,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总是憋着,否则久了,就会有“尿潴留”等情况发生。

膀胱经上的穴位最多,有67个,而且,膀胱经的主要部分都在人体的后部——后背和腿后侧。古人把膀胱经比喻成人身体的藩篱,说它是抵御外界风寒的一个天然屏障。

同时,膀胱经又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排*通道,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剌激膀胱经,就可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把人体的废物从尿液中排出去。

人体有三大排*途径,第一条是通过输尿管把尿液排出的通道,这是排出体内*素的最大一条通道;第二条是通过大便把体内脏东西排出去的通道。

其实*素从尿中排出去对人体来讲更为重要,因为,人就是10天不大便,对生命也没有什么影响,但若3天不小便,那这人就比较危险了;第三条排*通道是毛孔,通过发汗把体内的*素排出去。当然通过咳嗽、流鼻涕、流眼泪也能排出一些*素。

膀胱经是掌握尿液和汗液这两条通道的,所以膀胱经一定不能被堵住;另外,膀胱经是直接连接脏腑的,能够把脏腑的*通过膀光经后背的俞穴及时排出来,所以膀胱经还是排*最简单、有效的一个通道。

长揉按,捏脊疏通气机

主要部分都在人体的后背和腿后侧

古人把膀胱经比喻成人身体的藩篱,说它是抵御外界风寒的一个天然屏障。同时,膀胱经又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排*通道,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剌激膀胱经,就可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把人体的废物从尿液中排出去

膀胱经与腰酸背痛也有关系!

在现在社会,不管是老年人还是青壮年,由于工作习惯或者生活习惯的原因,腰背疼者很多,本着“通则不痛”的原则,推动膀胱经,还可以可以缓解腰背疼痛、背部僵硬。

如果是
  

——艾灸至阴穴。

在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是膀胱经上的最后一个穴位。可以用艾条悬灸,每穴10-15分钟,也可以用艾灸仪多穴同灸,时间30-50分钟。

12、膀胱经附近俞穴

(腰俞穴、肾俞穴等等)治咳嗽老不好、心里发憋、心血管问题、胃痛、肝胆问题、腰酸腰痛。

13、风池穴

可缓解头晕头痛,咽喉肿疼。

14、完骨穴

可以宁神、祛风、清热、缓解失眠、头痛。

15、肩井穴

缓解肩背颈项痛、落枕、肩周炎。

16、肩中俞

可以缓解咳嗽,气喘,肩背疼痛。

17、肾俞

缓解高血压、强壮肾气、增强肾功能、提升记忆力、改善耳鸣。

18、大椎穴

缓解腰背僵硬,颈椎酸痛等。

19、天宗

缓解气喘,肩膀酸痛、胸部胀痛。

背部最有效的养生手法,就是捏积

“捏积”就是“捏脊”,其手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肘后方?治卒腹痛方》:

“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就是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从尾椎骨一直捏到颈椎骨。现在流行的大众养生书中仍是这种捏法,所不同的是,遇到高血压患者,会换一个方向,从上往下捏。这种捏脊,是有很大的养生疗病作用的。

脊背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从生理解剖看,脊柱中有脊髓,这是大脑的延伸,神经从脊髓分支出来,散布到全身各处,大脑通过脊髓和神经网络指挥全身的活动。

从经络方面看,脊背正中间是督脉,督就是“都督”、“总督”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督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

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阳气最多,而且膀胱经跟肾经相表里,肾主水,膀胱于是总管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谢。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

更重要的是,膀胱经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联系着其他的腑脏。肺俞、厥阴俞(就是心包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都在膀胱经上,分布于督脉两侧。

所谓“俞”,就是“输”,比如,肺俞就是肺脏的转输、输注之穴,对于保养肺部和治疗肺脏的疾病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他腑脏的“俞”穴也是如此。捏脊疏通全身气血的大枢纽,同时把五脏六腑的气机疏通一遍。

为什么要把捏脊叫“捏积”呢?

这里面的含义又要深一层。人体的气血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内感七情、外感六淫邪气,势必出现淤积、堵塞。哪里堵塞得最多呢?背部。

我们捏一个健康小孩的脊背,会发现他脊背上的皮肉很松软,一提老高。而一个身体肥硕,明显有湿热壅滞或寒湿壅滞的成年人的脊背就不是那么容易提起来了。并不是因为他肌肉结实,是因为他体内的淤积造成了皮肉的粘连。

我们捏积,就是要把这些粘连捏散,把淤积在背部的粘连组织捏开。脊背这个人体大枢纽的气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而我们身体上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也会消失。

“捏积”的方法——“捏三提一”

我“捏积”的方法,跟普通的“捏脊”也有些不同,我是用双手同时捏起脊背两边的皮肉,沿着一个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劲往上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

如果手法到位且被捏着体内粘连比较重的话,往往到了往上提的时候,被捏者皮肉下面会有“啪”的一声响。关于捏积的方向,我的原则是:

七岁以下的小孩,从下往上捏,七岁以上的所有人,一律从上往下捏。因为一过七岁,人体的气机升降就改变了。

小孩的病,通过捏积大部分可以解决。以前北京有位老中医叫冯泉福,专门为小儿捏积,一天要捏多个。

大多数消化不良脾胃失调的小孩,只要经过他一捏积,基本上都能改善。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先生在长期的捏积治疗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手法上有独到的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孩是“稚阳之体”,生机旺盛,容易调整。

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捏积虽然没有那么好的功夫,或者已经成年,不再具备小孩的“稚阳之体”,但用捏积来养生防病,已经是绰绰有余地够用了。

六、三焦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有名无实,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从部位上来划分,膈肌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三焦与心包相表里。三焦的具体功能为: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三焦为人。

三焦的解剖形态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三焦

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2、疏通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能“通调水道”(《医学三字经》),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

3、运行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难经.三十一难》)。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其中,“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肌,泽毛”(《灵枢.决气》),有输布精微之功;

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灵枢.营卫生会》),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之用;下焦则“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灵枢.营卫生会》),有排泄粪便和尿液的作用。

三焦运化水谷协助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对脾胃、肝肾、心肺、大小肠等脏腑完成水谷消化吸收与排泄的功能的概括。

三焦的生理特性

1、上焦如雾: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故称“上焦如雾”。因上焦接纳精微而布散,故又称“上焦主纳”。

2、中焦如沤:中焦如沤是指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因为脾胃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为“中焦如沤”。因中焦运化水谷精微,故称“中焦主化”。

3、下焦如渎:下焦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废物,故又称“下焦主出”。

综上所述,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过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气,运行水谷的通道,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为“五脏六腑之总司”(《类经附翼.求正录》)。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


  三焦理周身之气,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首领,三焦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微循环血管网有密切联系。三焦不通,是各种慢性病根源。


  中老年人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


  上焦不通:就会造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会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下焦不通:肝肾功能受阻,就会造成男性肾虚、前列腺疾病,女性气虚血亏引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


  三焦是个复杂系统,仅用单味或几味药物搭配。根本不能适用这个多样的系统。对老年人患多病、大病、顽固病的治疗,必须融数方为一方,合数法为一法。只有选择一种能科学、有效同时治多种疾病的疗法,调理内分泌,平衡阴阳,补充元气,这样才能逐渐康复。

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

打通三焦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拍。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站着或者是坐着都可以。用左手从右边肩膀开始,沿着胳膊外侧的三焦经行走路线,往下拍打。动作快慢一样,一直拍打到手腕。可以稍微用力达到真懂经络的作用。每次至少要拍到八分钟往上,拍完之后再用食指按揉。阳池穴按摩三分钟。左面肩膀君用右手,同样的方法。一定要坚持三个月以上才能完全打通。

还可以用中药打通。栀子为药引,加入*芩,*连,茯苓,泽泻,白术,薏苡,枳壳,桔梗,益母草,煎好后,一天喝一次,或者也可以选用艾灸的方法来打通三焦经。平时喝白杭菊泡的茶,多吃绿色蔬菜。

中医脏腑理论

体元气通行的道路。元气发源于肾,必须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以发挥其激发、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元气是组织气化活动的原动力,而三焦通行元气又关系到全身气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因此说,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是指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人体水液的代谢,虽有赖于各脏腑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但又必须以三焦水道的通畅为条件才能正常进行。若三焦水道不利,则肺、脾、肾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难以发挥。因此,三焦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六腑学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