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南橘北枳”相关的故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意思是淮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南橘北枳”一词用于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枳实、枳壳(qiào)均是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果实。二者均有行气消痞的作用。由于枳实与枳壳所取的是不同生长阶段的果实,故枳实和枳壳虽然有相近的功效,也各有各的特点。枳实和枳壳也是临床上很常用的中药,在医生的处方上总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枳实是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一般在5~6月收集自落的果实。除去杂质,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
枳实从汉代就开始有炮制记载,以后各代的炮制方法虽有发展和变化,但其主要方法还是一致的。枳实“凡使,要陈者,先以汤浸,磨去瓤,焙干,以麸炒焦,候香熟为度”。枳实炮制中的麸炒至今仍为主要的炮制方法。而历代还有炒*、制炭、蜜制等法,近代仍有个别地区沿用。
枳壳则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未成熟果实。一般是在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枳壳的始载本草为《雷公炮炙论》。枳壳古代炮制方法也很多,尤其是辅料制的方法应用较普遍,有的制法不但用中药作辅料,而且工艺较繁杂。去瓤和麸炒的方法出现早,并为历代采用,亦为近现代的主要炮制方法,被《中国药典》和地方炮制规范收载。
现代麸炒枳实枳壳炮制工艺一致: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俟冒烟时,加入净枳实/枳壳,不断翻动,炒至药材呈淡*色时取出,筛去麸皮,晾凉即可。
对枳实、枳壳进行炮制,对缓和其药性、减小刺激有很大的意义。枳实生品较峻烈,长于破气化痰;炒后可缓和烈性,长于消积化痞。而枳壳生品较辛燥,作用较强,偏于理气宽中,用于气实壅满所致之脘腹胀痛或胁肋胀痛,瘀滞疼痛;麸炒可缓和峻烈之性,长于理气消食。且枳实、枳壳的生品入药,不仅较为峻烈辛燥,容易伤正,而且其煎液会有一定的苦麻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脾胃虚弱的人服用后有时可出现肠胃不适。
“热水浸一时,取起晾干,慢火煨透热即起,切片用,破至高之气。消食去积滞用麸炒,不尔气刚,恐伤元气。”在历史上众多医家的经验积累与现代研究均证明了,炮制能缓和生品枳实枳壳的烈性,能使得枳实、枳壳在运用时不至于损伤正气,在减少对胃肠的刺激作用上会有一定的效果。
为了既能存效,又能消除某些不良反应,所以从古至今枳壳多制用。总之,对枳壳的生用与制用不宜完全拘泥于某一病证,其应用原则通常是体强病实者可用生品,一般情况都宜用制品。如治子宫脱垂和脱肛,虽然多生用,但常需与补中益气药同用;若体弱者仍多用制品。
关于枳实、枳壳这对孪生兄弟,有时让人难以区分。《纲目》中提到:"枳实、枳壳,气味功用俱同,上世亦无分别,魏、晋以来,始分实、壳之用。”枳实和枳壳有时不仅仅是形态上的相似,功效主治上也多有相似相近之处。但在相似之中仍有区别。
《本草经疏》:“枳壳,气味所主,与枳实大略相同。但枳实形小,其气全,其性烈,故善下达;枳壳形大,其气散,其性缓,故其行稍迟,是以能人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肠也。”
王好古认为,"枳壳主高,枳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故壳主胸膈皮毛之病,实主心腹脾胃之病,大同小异。"
由于枳实枳壳性味较峻烈,且行气消痞的功效显著,因此在用药时需要注意,脾胃虚弱者、正气亏虚者和孕妇慎用。
注意:以上诸药请在正规中医医师医嘱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处方。
参考书籍:《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
文案:李婧
编辑:佟常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