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产生的原因林林总总,相关的方剂也很多,无法进行归纳整理,现就《伤寒论》中几个特殊的方剂罗列一二,便于区分掌握。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主证:稍食即饱寸数关弦无论是半夏泻心汤证,还是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稍食即饱。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三个泻心汤证都属于浅表性胃炎。虽然稍食即饱,但想吃还是能吃得下去的,不吃一会儿又会饿。为什么会出现稍食即饱的情况呢?本质上这三个泻心汤证依然是个寒证,寒性收引,胃处于收缩状态,所以一吃即饱;为什么一会儿又会饿呢?从中医的理论上讲,炎症即是火,火有腐熟水谷的作用,加上本身就没有吃多少食物,所以,若吃的少一会儿一定会饿。所以,我们又称之为寒热错杂证。三个泻心汤证代表着胃肠的三种状态。半夏泻心汤证仅仅是“心下痞”,就是胃的收缩舒张放慢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放慢就会开始出现腐败,是浅表性胃炎的前期状态。生姜泻心汤证稍重,胃表层已经开始出现溃烂,“干噫食臭”,有口气,轻者有不好闻的口气,重者会发出腐败的恶臭气味,这种气味是胃表层溃烂夹杂半消化食物的味道,是一种胃逆的状态,所以用大量的生姜降逆。甘草泻心汤证较重,从口腔到肛门,整个消化道都是溃疡,口腔溃疡的样子,就是整个消化道的样子。三个泻心汤是方根中枢汤+干姜*连+*芩的组合。“中枢汤”(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从根本上力图恢复中枢脾升胃降的功能;“干姜+*连”,一寒一热,寒热激荡,刺激胃肠的收缩舒张,辅助胃肠的消蚀水谷的功能。干姜用多,*连用少,是因为本寒;“痞坚之处,必有伏阳”,用*芩袪虚热。甘草泻心汤有几种用法:有用人参,有不用人参的;有用生甘草的,有用炙甘草的。如果口腔溃疡较重,正邪抗争已经很剧烈了,说明人体抗邪的正气是足的,人参补正气,就不要再加人参添乱了,此时去人参,加生甘草,生甘草清热解*的能力优于炙甘草。如果腹泻较重,说明脾的运化功能出问题了,一是要加人参,一是要用炙甘草,健脾补气,辅助脾的运化。来个小结:半夏泻心汤是慢的问题。是因为胃寒,舒张收缩的频率变慢了造成的。生姜泻心汤是逆的问题。是因为胃逆,造成的“干噫食臭”。口腔溃疡的甘草泻心汤是热的问题。正邪抗争剧烈,用生甘草清热解*。下利严重的甘草泻心汤是虚的问题。炙甘草有健脾补气的作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证:午后三点至晚上九点食后腹胀《伤寒论》中是这么描述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发汗后,腹胀满者。”发汗只是一种情况,发汗伤阳,造成胃肠阳虚。仲师只是给我们打了一个比方,比如经常食冷,也会造成胃肠阳虚。胃肠阳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热胀冷缩,胃寒则缩,即会胀满。同时,胃的舒张收缩就会减慢,腐熟水谷的能力也会放缓,所以,没有进食欲望。用中枢汤(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恢复中枢运转。加大生姜的量,用八两,一方面是因为胃寒,另一方面生姜降逆;同时减少人参的用量,用一两;重在降,轻在升。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对证治疗,同时辅助胃降,胃降了,才有进食的欲望。大枣易生痰湿,胃阳不足,化饮燥湿能力弱,所以,不宜再用大枣。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到底是阳明还是太阴的方剂呢?脾主升,胃主降,该证不是升的问题,而是降的问题,所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依然是阳明的方剂。下午三点至晚上九点,正是阳明经当令的时间,所以,在这个时间段显得稍食即饱、胀满。柴胡桂枝干姜汤主证:脉弦而缓口苦两胁痞坚下利多表现为晚九点后腹胀《伤寒论》条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微满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已发汗而复下之”,说明曾经有太阳表证,后又用下法,说明有阳明腑实证。有可能因大汗伤津,造成便秘,也可能原本就是个厚朴七物汤证。原本只有太阳表证,或兼有阳明腑实证,表证汗后未愈,又过用下法,造成太阳陷入少阳,阳明陷入太阴。结果出现了坏证,一个太阳表证被治成了——太阳表证合少阳半表半里证合太阴里证。结果表证也没治好,还造成表邪内陷,出现“胸胁微满结”、“往来寒热”、“心烦”的少阳证。汗下之后,必然伤津,津液不足,造成“小便不利,渴”。出现了上热下寒情况,上热——“但头汗出”,下寒——下利或便溏。既然有少阳证,为什么“不呕”呢?因为邪陷太阴,不涉及阳明胃反。那么,治疗方案呢?“柴胡+*芩”解少阳半表半里证;“桂枝+干姜+炙甘草”有桂枝人参汤之意,太阳表证与太阴里证同治;“栝楼根+牡蛎”,栝楼牡蛎散止“渴”生津;“柴胡+*芩+牡蛎”还有治少阳“胸胁微满结”之功。因此证有太阴合病,太阴的特点就是腹满。所以,此证多有腹满腹胀的特点。晚九点至凌晨三点为太阴经当令时间,所以腹胀多发生在这个时间段。另,此证与*芩人参汤证多易混淆,都有口苦下利脉弦的特点,关键区别在于是否口渴。桂枝去芍药加麻*细辛附子汤主证:脉沉大便溏薄下利腹满以“心下”为界本方是桂枝去芍药汤和麻*细辛附子汤的组合。心阳和肾阳均不足,无力温煦上下,寒邪侵袭,造成水饮代谢紊乱,出现腹满腹胀。原本是阳出问题了,表现的症状却是阴的现象,阴病治阳,故称之为气分。病因病机已在前文中详细,不再赘述。(参看《一张跨界经典名方》)枳术汤主证:苔腻尺郁心下窄狭不快该方具有健脾消滞、破气、除满、止痛之功。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枳实行气化滞,消痞除满。此方健脾消滞,消补并重,能使胃气复常,“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症状自消。此证是气滞脾虚造成的水湿泛滥,也是阴病治阳的具体运用。临床上以心下变软为愈。理中汤主证:腹胀居中昼轻夜重喜温喜按下利干姜温补脾阳,人参炙甘草健脾补气,白术健脾燥湿,治疗脾胃虚寒证。寒性收引,胃寒则缩,故有胀感。脾虚运化不足,故食欲不振。脾阳不足,不能温阳化饮,水湿从下而去,故下利便溏。寒湿均为阴邪,昼为阳,夜为阴,故腹胀昼轻夜重。其实,人体小肠类似于脾的功能,故腹胀位置居中。脾胃虚寒,所以喜温喜按。临床以腹中自感温暖,胀消,大便如常为愈。四逆汤主证:尺沉下利腹满身痛肾阳与脾阳均不足,温煦不足,寒湿侵袭,湿不化气,由下而去,故下利。寒性收引,故腹胀身疼。临证以利止胀去,身体疼痛消失,手足温暖为愈。腹胀病因病机不同,表现的症状也各不相同,临证只要脉证合参,抓住根本,均有迹可循。余秋野
原创不易感谢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