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一些患者问到:总感觉嘴巴里苦苦的,尤其是早上起床的时候,口苦特别明显,有时候还会感觉口干。严重的时候,甚至一天到晚都口苦,导致食欲很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种情况多与肝胆、脾胃失调密切相关。
口苦与脾胃!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口腔中味觉异常与脾脏存在密切的关联,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讲“口者坤土也,脾气通于口,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口不知谷味,亦不知五味”。
从脾的功能来看,脾不仅有运化食物的功能,更有运化水液的功能,脾的功能失调,常会导致水液运化失调,导致水湿内生,即产生“湿邪”。
乐启生中医团队临床观察发现,口味异常,包括舌觉异常,有很多与“湿邪”相关。《内经》曰“脾主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无论湿从外而来,亦或因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从而导致湿从内生,均可引起湿困脾胃,阻遏体内的气机升降,进而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上蒙口窍而出现口中异味。
打个比方,清阳就好比一股清流,是新鲜的水,我们的口腔就好比一个池塘,池塘要想保持干净,不会发臭,就必须保证有新鲜的水流入,而旧的水流出,如果湿邪阻滞,控制水流入流出的河道被粘稠的淤泥堵塞了,池塘的水就得不到更新,时间一长,池塘里的水就会发臭。临床上,不少患者出现口苦、口臭、舌苔厚腻,其实多与湿邪有关。
另一方面,口苦也可见于胃气虚弱,中医认为:“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临床上常见胆与胃是相互影响、相互为病的,此类口苦与现代医学的“胆汁返流性胃炎”类似。
口苦与肝胆!出现口苦也多与肝胆失调有关,《灵枢》记载“胆液泄,则口苦”、“肝气热则胆泄口苦”,胆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贮藏排泄胆汁,具有藏精汁而不泻的功能。而肝与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肝病多影响于胆,因此临床上多见肝胆同病。
如果肝胆功能失调,肝失疏泄,气机不和,胆气上逆,则可引起口苦。现实生活中也可见,有些肝胆长期慢性病的患者,比如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常会出现口苦的症状表现。除此之外,经常有一些老人出现口苦的情况,不少人尝试多喝水,低盐、低油、低糖饮食,但是症状还是得不到缓解,其实也多与肝胆功能失调有关。
辨证施治,摆脱口苦困扰!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出现口苦的人,并非单纯只有口苦这一症状,不少人还可能出现口干、舌头麻木、口臭等表现,因此,在具体治疗时,须结合全身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比如前段时间前来就诊的潘女士,56岁,主诉反复口苦3年多,近一个月加重。潘女士自述3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苦,伴有口干,舌头麻木,睡眠不佳,医院多次就诊,服用过龙胆泻肝汤、半夏泻心汤之类的药物,但病情依然反反复复。
来诊时,症见口苦,伴口干,舌麻木,心胸烦闷,情绪欠佳,食欲差,睡眠梦多,大便稍干,体型偏胖。观其舌可见舌淡红,苔薄黄腻,舌体胖,舌边齿痕。
经中医辨证可知该患者久病脏腑功能失调,一为虚热,二为脾胃亏虚,运化功能失常,聚湿成痰,故见舌体胖,舌边齿痕,纳食不佳;脾属土,肝属木,土壅木郁,则导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上溢,则见口苦;痰湿阻滞,运化不行,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见口干;气虚痰阻络脉,气血不能濡养舌体,故舌麻木;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营卫不和,致“昼不精,夜不瞑”,故见精神欠佳,睡眠梦多。虚热延及下焦,则见大便干。
所以予以温胆汤加补中益气汤加减,辅以丹参活血化瘀,柏子仁、车前草、灯心草通利二便泻虚火,淡竹叶、芦根生津缓苦。
处方:法半夏、竹茹、麸炒枳实、陈皮、茯苓、甘草、黄芪、葛根、丹参、柏子仁、淡竹叶、车前草、灯心草、芦根;7剂,水煎分早晚服。
二诊:潘女士自述口苦较前减轻,口干、舌头麻木缓解,心烦胸闷症状已消除,睡眠尚可,大便正常,仍食欲欠佳。观其舌可见舌淡红,苔薄黄微腻,齿痕舌。以首诊方为基础方加减,继续服7剂。
三诊:服上方后,潘女士复诊自述口干、口苦、舌头麻木明显缓解,食欲和睡眠均较佳。舌淡红,苔薄黄,齿痕舌,嘱咐患者继续服上方7剂巩固疗效。
从这个案例中也可见,口苦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其病因多样,因此需辨证用药,不能盲目服用清热去火或者疏肝药。正如乐启生中医团队指出,口苦以肝胆、脾胃立论者多见,病机多归为肝失疏泄,胆汁上溢,同时需结合寒热、虚实辩证,实热证常以清泄肝胆之热之法;脏腑虚寒所致口苦,则多有肝胆虚寒、脾胃虚寒、肾阳虚损等证,因而常予补益脾胃、舒肝利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