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所说的瘀血,有哪些原因金匮要略
TUhjnbcbe - 2024/7/14 0:34:00
白癜风有效方法 http://www.jk100f.com/m/

我们知道,中医对于气血是非常重视的,认为一个人想要身体健康少生病,不但需要气血的充沛,还需要气血流畅。如果气血流传不利,就有可能出现“血瘀”,从而形成“瘀血”之证。

瘀血在中医理论里,又是致病的“内因”之一。根据“不通则痛”的原则来说,很多生活中常见的腰酸背痛、肢体不利等问题,几乎都和瘀血有关。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瘀血这个问题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简而言之,造成瘀血的原因有哪些呢?

这个问题,或许有的朋友会说,瘀血的形成不是很简单吗,但凡外伤不就会导致瘀血吗?

这话虽然不错,但在中医里,形成瘀血的原因是相当多的,而跌打损伤也只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相对比较少见的一个原因。

关于导致瘀血的原因,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至少给出可13种之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

首先,“瘀血”这个病名就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大致和《黄帝内经》里的“恶血、留血、血枯、凝血、着血、蛆血”等相当。

按照《说文解字》对瘀血的解释,认为“瘀,积血也”。所以,所谓的瘀血,是机体受邪后、积渐而成的病理产物,已经不是机体应有的营血了。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离经之血,蓄积脏腑体腔或经络滕理之间或排出体外,如蓄血、干血、跌打损伤等;

2、指瘀血宿积脏腑经络形成的肿块,如疟母、瘕积等;

3、营血受邪而变为污秽,或为血脉肌肉坏死组织,如肺痈、肠痈、产后恶露等;

4、血行涩滞迟缓,血脉不畅,如血痹、胸痹、肝着、痛经、闭经等。

前三者都还算好理解,最后一种却相对比较晦涩,可却又是中医系统里最重要的一种瘀血类型,也是最难掌握的。

一般认为,瘀血形成的根本原因,大致有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等。但《金匮要略》却从个方面来阐述,可以说是中医对于瘀血最完整的论述:

1、风邪致瘀: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导致瘀血应该也不难理解。由于风为阳邪,从肌表侵袭机体之后,容易影响血脉的运行,“善行数变”的禀性,导致营血鼓荡不羁成为离经之血,也可以车给淤热结滞。《金匮要略.妇人杂病》里的腹中痛的红兰花酒,久违后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奠定了理论基础。

2、寒凝血瘀:

寒为阴邪,易凝滞主痛,不通则痛,寒凝血瘀也就是比较好理解的一个原因。《金匮·妇人杂病》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这是由于血分受寒,血脉凝敛而运行不畅,经络凝滞不通,而成瘀血积结之痛经。主张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之法,如温经汤。

3、热邪致淤:

《素问·生气通天论》曾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热邪侵入机体血脉,灼津炼液,使得营血浓缩而成为瘀血。瘀血如果继续壅滞经脉,还有可能发为脓血。

《金匮要略.狐惑病篇》里论述狐惑病和远血,认为就是属热毒致瘀者,用赤豆当归散解毒排脓,活血祛淤。

4、湿热致瘀:

湿热之邪遏郁体内日久,也可导致瘀血,由于湿邪粘腻呆滞,易阻遏脉道;而热邪伤阴动血,又易灼伤脉络。湿热之邪多侵犯肝脾、膀胱等脏腑,而肝藏血、脾统血,时间一长就容易出现瘀血。

《金匮要略.卷中》:“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并主之”,这就是湿热瘀血搏结膀胱,从也就是先有湿热而后有瘀血。

5、痰饮瘀血:

中医认为“怪病多有痰作怪”,痰饮的病机千变万化,引起瘀血也是见怪不怪了。总之就是痰饮属于阴寒之邪,阻碍气机,导致津液留为痰饮,壅塞经络而成瘀血。

《金匮要略.胸痹篇》里的括萎薤白白酒汤、括萎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以通阳祛痰为主,兼以活血通脉,也是针对痰饮瘀血的标本同治。

6、七情致瘀:

人有七情六欲,如果长时间抑郁或者情绪过激,会使得气机失调,气血逆乱,于是便形成瘀血了。《灵枢·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所说的基本都和瘀血有关。

《金匮要略》在论述“奔豚气”时,认为“皆从惊恐得之”,如肝郁奔豚,就是惊恐导致气机逆乱,气血瘀阻,用奔豚汤疏肝郁、养肝血、清肝热、通血脉、平冲逆。此外,《金匮要略.妇人病篇》更多瘀血阻滞之证,在病因上也注重强调“结气、忧伤、悲伤多慎”等情志因素。

7、气虚血瘀:

气滞血瘀我们说的比较多,气血血瘀则少有人说起。《黄帝内经》说“气为血之帅”,《濒湖脉诀》也说“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虚必然就会导致血行无力而不畅,出现瘀血也就理所当然了。

《金匮要略里的》血痹病,也就是气虚致瘀。比如阴阳气血营卫俱虚,使风寒侵袭,致局部肌肤阳气痹阻,血行瘀滞。所列出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就是益气温阳,以行消瘀血,其中的芪补气以推动血行,这个思想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是很深远的,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就是最好的佐证。

8、血虚瘀血:

《素问·腹中论》的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以调理血枯经闭,就是最旱的血虚致瘀之证。血虚则血脉不充,血行涩滞缓慢,故易留滞成瘀。

《金匮要略》在论中风的机理时认为:“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显然也是营血虚而络脉失之灌养而空虚,使风寒乘虚侵入于络,导致患侧络脉血气瘀阻,理当养血活血。

9、虚劳瘀血:

何谓虚劳?也就是五脏的阴阳营卫气血虚损,虚劳日久可以致瘀,这和淤泥河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里的“大黄蛰虫丸”,认为其病因就是虚劳加七伤,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使得气血运行不利而凝滞成瘀,结为干血,也就是瘀血。

10、血留癥瘕:

营血虽然属于阴分,但喜流通而忌结聚,如果停滞结聚不行则为瘀血,阻塞局部脉络则可逐渐形成癥瘕积聚。

《金匮要略·妊娠病》所谓的“妇人宿有瘕病”,也就是瘀血日久而成癥瘕块结,治用桂枝茯苓丸消瘕化瘀。

11、经水致瘀:

能够致经水瘀阻者,除了有关风、寒外邪、以及情志因素外,也有胞脉阻滞而致经水运行不利。《金匮要略·水气病》说:“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指的就是经血瘀阻。其中的土瓜根散、下瘀血汤、抵当汤等,都是为经水运行不利,直接致瘀而设。

12、产后瘀血:

古代中医认为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由于生产时难免有创伤,导致营血外溢,经脉不畅而成瘀血。其调理都以活血逐瘀为先,如枳实芍药散、瘀血汤、温经汤等,都是这个范畴。

13、外伤瘀血:

这是现代人最容易理解的一个因素,跌打外伤,不小心扭一下脚,皮肤关节就会青紫刺痛,这些都是瘀血。

《金匮要略》热内“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就是针对外伤瘀血,兼以止血,可以说是中医伤科的祖方。

总而言之,《金匮要略》对瘀血一证有非常详细的论述,上述13个因素,基本涵盖了瘀血的形成原因,如果能在进一步深入探讨,自然对瘀血就有比较全满的掌握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所说的瘀血,有哪些原因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