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用量多少关乎成败
TUhjnbcbe - 2021/7/23 7:30:00
网络编辑求职招聘QQ群 https://m.sojk.net/yinshijj/26323.html

有一种流传很久,也流传很广的中医行话,叫做: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就是中药用量多少。

现在传世的中医经典书籍多如牛毛,就算是经典的医书《伤寒论》、《医宗金鉴》等书,

大家看到的药方剂量基本是固定的,用药有一定的范围,其实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用药的剂量更是千变万化,阴阳互变,综错复杂的,

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医世家的传之秘。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同一种药物,有时用量不同,功能主治就不一样,临床效果就会差别很大,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所以深入挖掘药物的剂量和效用之间的关系,是充分发挥中药功效,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的环节。

盖其一,从单味药言,量变超出一定限度,必然会引起质变,故剂量不同,功效有别。如附子小量可温补脾肾,中量能祛寒止痛,大量则回阳救逆;红花小量可生血,中量能活血,大量则破血;大*小量可健胃,中量清湿热,大量则泻下;*芪小量无利尿效应,中量能显著利尿,大量则反使尿量减少;川芎小量能升高血压、大量反使血压下降等等。处方遣药,切莫一概认为量大则功胜,而盲目追求大剂应用,要因病、因人、因药制宜,力求做到既对症,又适中,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其二,从组方配伍言,一方中药有主次,各药间又相互影响,彼此制约,故临证施治除,依法准确选择方药外,还要恰当处理好药物之间的量的关系。须知,适应不同病证的不同方剂,其主药间或主次药间各具一定的相对有效的剂量比例,倘此比例失调,势必导致全方功效重心的改变。如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等量,才能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若倍用桂枝,则变为温阳降逆的桂枝加桂汤;若倍用白芍,就成了解表和里的桂枝加芍药汤。再如麻*汤中麻*与桂枝的用量应是三比二;枳术丸中的白术与枳实的用量应是二比一;白虎汤中的石膏用量宜三倍于知母;当归补血汤中的*芪用量宜五倍于当归;麦门汤中的半夏用量应为麦冬的六分之一左右;一贯煎中的川楝子用量应为生地的五分之一左右。

如果不明这些行之有效的不传之秘(当然也可酌情调整或探索更佳比例),动辄药量相平,主次不分,甚或比例颠倒,喧宾夺主,虽方与证合,其效难求。

一患者,女,40岁。因感冒后反复咳嗽,酿成哮喘已三月,半月来加剧,经用抗生素及激素无效,又服定喘汤与小青龙汤亦不应。王老诊后,确认寒饮,予麻*根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制半夏12克、炮姜、五味子、细辛、甘草各6克。药进两剂,喘息得平。或问,前已投小青龙汤,并不见功,何故王老用之顿效?关键就在用量上。王老曰:“用小青龙要掌握仲景治痰食咳嗽的姜、辛、味三个要药,此三药一般当等量用之,注意调节升降开合的适宜。方中麻*的运用亦有分寸,初期表实用麻*,次用麻*绒,后期喘而汗出用麻*根30克。至于桂枝与白芍用量,初期宜等量,病久渐虚,须白芍倍桂枝,仿建中意在收敛。”王老对经方之研究,堪称至为精细,因而深得仲景用量之奥秘,故临证运用自由。

1,麻*

麻*以其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善达肌表,走经络,散风邪,祛除寒*,用量宜重。

若为风寒外感,用10~15克,常用的有麻*汤、小青龙汤等。

若为风寒湿痹,用15~30克,入桂枝芍药知母汤、乌附麻辛桂姜草汤,用量轻则效果不佳。

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隐匿于筋骨之间,非用麻*、官桂不能逐者,用量宜轻,3~5克即可,如阳和汤。

老年男性,麻*量大,有致癃闭之嫌,但此副作用,可用来治疗儿童遗尿病,多配伍益智仁、芡实、金樱子、莲须等补肾制品。

2,柴胡

柴胡用量不同,临床功效差别很大。《药品化义》:“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泄,若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

若用于解表退热,用量宜大,15~30克,如柴葛解肌汤、柴胡达原饮、小柴胡汤,用量过轻达不到退热效果。

若用于疏肝解郁,量宜中等,10~15克,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若用量过大,则使肝气疏泄太过,作用会适得其反,还会损伤阳气和肝阴。

用于升举阳气,少量即可,一般不超过6克,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若用量过大,会减弱人参、*芪等的益气功能,直接影响益气升阳之效果。

3,升麻

《辨证录》:“盖升麻少用则气升,多用则血升也”,升麻少量可以升举阳气,透表发疹。

若用于治疗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崩漏下血等气虚下陷证及疹出不畅的风疹、麻疹等病,用量宜小,3~6克,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升陷汤、升麻葛根汤。

重量可以深入血分,而达凉血解*的功效,如治疗痈肿疮*,热*血痢等热*炽盛之证,用量宜重,可以用15克以上,如升麻鳖甲汤、麻*升麻汤。

若用治疗一般的阳明胃肠郁热证,用量宜适中,10~12克,如清胃散、普济消*饮。

4,羌活

《本草汇言》:“羌活功能条达肢体,通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故疡证以能排脓托*,发溃生肌;目证以之治羞明隐涩,肿痛难开;风证以之治痿、痉、癫痫、麻痹厥逆。

盖其体轻而不重,气清而不浊,味辛而能散,性行而不止,故上行于头,下行于足,遍达肢体,以清气分之邪也。”

故若用于风寒外感,10~15克,如九味羌活汤;若用于风湿痹症,用量宜加重,15~30克,如除风湿羌活汤、羌活胜湿汤。

若用于疡证以排脓托*,发溃生肌,或用于脾虚湿陷证以升发脾胃清阳之气,用量宜轻,仅以为向导而任佐使之药,3~6克,如升阳益胃汤、羌活透肌汤。

5,*芪

*芪具有“量小则壅,量大则通”的特点。若补虚益损,用量一般为10~20克,如归脾汤、圣愈汤、十全大补汤等。

若固表止汗,治疗汗证,*芪的用量为30克,如气虚自汗的玉屏风散、阴虚盗汗的当归六*汤。

若升阳举陷、固气摄脱,治疗中气下陷、崩漏脱肛、脏器下垂,*芪用量30~40克。若利水消肿,治疗腹水、下肢水肿,*芪用量为40~60克。

如补中益气汤治脾气虚、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等气虚下陷诸症,举元煎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

若行滞通痹,治疗中风偏枯,手足不遂,*芪用量一般从30~60克开始,逐渐加大,如补阳还五汤。

同时*芪还有对血压双重调节作用,若用于低血压,*芪用量不超过15克,若用于高血压,*芪用量在15克以上。

6,红花

《药品化义》:“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若多用三四钱,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

同苏木逐瘀血,合肉桂通经闭,佐归、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气刺痛,此其行导而活血也。

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气,以助血海,大补血虚,此其调畅而和血也;若止用二三分,入心以配心血,解散心经邪火,令血和调,此其滋养而生血也;分量多寡之义,岂浅鲜哉。”

红花具有“量小则和血,量大则破血”的特点。故若用于月经不调、经脉痹阻等证,用量宜小,6~9克,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若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症瘕积聚之证,用量宜大,10~15克,如复元活血汤、八厘散、解*活血汤。

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适应症要准确

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都有相应的适应症,超大剂量用药,适应症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出现两种结局:一是药重病轻,二是药轻病重。例如,中药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二、剂量递增原则

剂量递增原则是有*中药应用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特别是在经验不足时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以避免因盲目超大剂量而引起*性及不良反应。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超大剂量用中药必须做到剂量递增,切忌生搬硬套,剂量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三、严格炮制、制剂规范

许多中药在超大剂量应用时,在炮制、煎药和制剂技术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性,中药在这方面的经验比较成熟,应用时应该严格遵守。附子、乌头类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特别强调先煎、久煎,以煎煮至不麻口为标准。现代药化、药理研究结果证明,上述炮制、制剂规范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它能够保证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这类中药的*性。

四、特异性的配伍

从古籍和名老中医超大剂量应用中药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某些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常有一些比较特定的配伍关系。如半夏配生姜、甘草;马钱子配甘草等。其目的是防止和降低超大剂量用药可能引起的*性及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遵循。

五、了解中药的*性及解救措施

在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时,应对各种中药的*性及不良反应应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特别是与剂量密切相关的*性及不良反应。同时,还应该熟悉传统的和现代的一些中*解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如果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用量多少关乎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