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耳鸣耳聋古代文献资料选录上
TUhjnbcbe - 2021/7/21 20:02:00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点击↑(五味学苑订阅号)订阅精彩内容!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五脏生成: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成按:《类经》卷十四:“其过在肝胆之气实于上而虚于下也。”)

诊要经终论:帝日: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日:……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瞏绝系,绝系,一日半死。

脏气法时论: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通评虚实论:

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

五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成按:马莳注:“大肠为传导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胃为仓禀之府。今肠胃痞塞,则升降出入,脉道阻滞,故为头痛耳鸣,为九窍不利诸证,所由生也。”)

热论:

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其不两感于寒者......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

其病两感于寒者......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刺热: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厥论: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骨行不可以运。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脉解:

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成按:《*帝素问直解》卷十四:“所谓浮为聋者,是气逆上浮而为聋,皆在气也。”张介宾注:“阳实于上,则气壅为聋。亦以其脉至耳也。”)

刺禁论: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缪刺论: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成按:王冰注:“以其经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又其络支别者,入耳会于宗脉,故病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七:“手阳明之络,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故邪客之,令人耳聋,时不闻音。时不闻者,谓有时闻而有时不闻也。盖邪客于络,络脉闭塞,则有时而不闻。脉气有时而通,则有时而闻矣。”)

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成按:王冰注:“耳前通脉,手阳明脉,正当听会之分。”)

气交变大论: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

六元正纪大论:

凡此少阳司天之*……民病寒热疟泻,聋瞑呕吐……三之气,天*布,炎暑至……民病热中,聋瞑血溢。

凡此厥阴司天之*……三之气,天*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掉眩。

木郁之发……民病……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少阳所致为喉痹、耳鸣、呕涌。

《素问·至真要大论》: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

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

少阳司天,客胜则......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心脉......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癫疾。

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颊肿。

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

手阳明之别......实则龋、聋……取之所别也。

经筋:

足阳明之筋......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筋颊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治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手太阳之筋……其病……应耳中鸣,痛引颔……。

寒热病: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癫狂: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

热病: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厥病:

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

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杂病: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口问:

*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也。补客主人(上关穴)、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上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决气: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成按:《灵素节注类编》卷一:“肾者,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耳为肾窍,精气空虚,则窍闭塞,故聋也。……液生髓以滋筋骨,故液脱,则骨属强急,屈伸不利,色夭无华,髓消胫酸;由于阴枯,其虚阳浮动,故耳鸣也。”)

刺节真邪:*帝曰: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岐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岐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伤寒论》:

七十五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二百三十四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脉经》:

卷二·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

肺大肠俱虚: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

胃虚: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寒洒洒,目急,腹中痛,虚(耳)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

膀胱虚: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肌肉振动,脚中筋急,耳聋忽忽不闻,恶风飕飕作声。

卷六·肾足少阴经病证:肾病者,其色黑,其气虚弱,吸吸少气,两耳若聋,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腰以下清,其脉沉滑而迟,此为可治。宜服内补散、建中汤、肾气丸、地*煎;春当刺涌泉,秋刺复溜,冬刺阴谷,皆补之,夏刺然骨,季夏刺太溪,皆泻之。又当灸京门五十壮。

《针灸甲乙经·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卷十二:

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留瘦著也。

耳鸣,百会及颔厌、颅息、天窗、大陵、偏历、前谷、后溪主之。

耳痛聋鸣,上关主之,刺不可深。

耳聋鸣,下关及阳溪、关冲、掖门、阳谷主之。

耳聋鸣,头颔痛,耳门主之。

头重,颔痛引耳中,憹憹嘈嘈(耳鸣之状),和窌主之。

聋,耳中颠飕风,听会主之。

耳聋填填,如无闻,憹憹嘈嘈,若蝉鸣,鴳鴂鸣,听宫主之。下颊取之,譬如破声,刺此。

聋,翳风及会宗、下关主之。

耳聋嘈嘈无所闻,天容主之。

耳鸣无闻,肩贞及腕骨主之。

耳中生风,耳鸣耳聋时不闻,商阳主之。

聋,耳中不通,合谷主之。

耳聋,两颞颥痛,中渚主之。

耳焞焞浑浑聋无所闻,外关主之。

卒气聋,四渎主之。

《集验方·治耳病方》卷十二:

治耳聋方:杏人葶苈子盐末各等分右三味,捣研,以少许猪脂和合煎,以绵裹塞耳。

又方:附子瓜子杏人各等分右三味,捣,以绵裹,塞耳中。

又方:巴豆十四枚,捣。鹅脂半两,火熔,内巴豆和,取如小豆,绵裹内耳中,差,日一易。差三十年聋。

《肘后备急方·治耳聋诸病方》卷六:

葛氏耳卒聋,取鼠胆内耳中,不过三愈。有人云:侧卧沥一胆尽,须臾胆汁从下边出。初出益聋,半日顷乃差。治三十年老聋。(成按:《孙真人海上方·耳聋》:“耳聋久矣不闻言,那怕成灾三五年,鼠胆寻来倾耳内,真如顷刻遇神仙。”)

又方:巴豆十四枚鹅脂半两火熔,内巴豆和取如小豆,绵裹内耳中,日一易。

治卒得风,觉耳中悦悦者:急取盐七升,甑蒸使热,以耳枕盐上,冷复易。亦疗耳卒疼痛。

又方:瓜蒌根削令可入耳,以腊月猪脂煎三沸,出,塞耳,每日作三,七日即愈。

耳中常鸣方:生地*切以塞耳,日十数易。

耳聋巴豆丸:巴豆一枚去心皮,斑猫一枚去翅足。二物合捣筛,绵裹塞耳中,再易,甚验。

又方:磁石菖蒲通草薰陆香杏仁花麻松脂等分捣筛为末,分等,蜡及鹅脂和硬,和为丸稍长,用叉子穿心为孔,先去耳塞,然后内于药,日再,初著痒及作声,月余总差。

附方:

又方:治耳卒聋:巴豆一粒腊裹,针刺令通透,用塞耳中。

梅师方:治耳久聋,松脂三两(炼)巴豆一两相和熟捣,可丸通过,以薄绵裹,内耳孔中塞之,日一度易。

杜壬方,治耳聋,因肾虚所致,十年内一服愈。蝎至小者四十九枚,生姜如蝎大,四十九片,二物铜器内炒。至生姜干为度。为末,都作一服,初夜温酒下,至二更尽,尽量饮酒,至醉不妨。次日耳中如笙簧,即效。(成按:《三因方》卷十六对本方命名为“干蝎散”。)

胜金方:治耳聋立效,以干地龙入盐贮在葱尾内,为水点之。(成按:《普济方》卷四十八命名为“干地龙方”。)

杨氏《产乳》方:疗耳鸣无昼夜:乌头烧作灰菖蒲等分为末绵裹塞耳中,日再用,效。

《诸病源候论》:

卷三·虚劳病诸候·虚劳耳聋候:肾候于耳,劳伤则肾气虚,风邪入于肾经,则令人耳聋而鸣。若膀胱有停水,浸渍于肾,则耳聋而气满。

卷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肝病候: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

卷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肺病候: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是为肺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卷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肾病候:肾气不足则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是为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养生方·道引法》云:肾藏病者,咽喉窒塞,腹满耳聋,用呬气出。

卷二十九·耳病诸候·耳聋候: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其阴阳经气有相并时,并则有脏气逆,名之为厥,厥气相搏,入于耳之脉,则令聋。其肾病精脱耳聋者,其候颊颧色黑。手少阳之脉动,而气厥逆而耳聋者,其候耳内煇煇焞焞也。手太阳厥而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

《养生方·导引法》云: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项上,治久寒不能自温,耳不闻声。

又云:脚着项上,不息十二通,必愈大寒不觉暖热,久顽冷,患耳聋目眩,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变。

卷二十九·耳病诸候·耳风聋候: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塞不宣,故为风聋。风随气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故谓之风聋。

卷二十九·耳病诸候·劳重聋候: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宗脉虚损,血气不足,故为劳聋。劳聋为病,因劳则甚,有时将适得所,血气平和,其聋则轻。

卷二十九·耳病诸候·久聋候: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宗脉虚损,血气不足,为风邪所乘,故成耳聋。劳伤甚者,血虚气极,风邪停滞,故为久聋。

卷二十九·耳病诸候·耳鸣候:肾气通于耳,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诊其右手脉寸口,名曰气口,以前脉浮则为阳,手阳明,大肠脉也;沉则为阴,手太阴,肺脉也。阴阳俱虚者,此为血气虚损,宗脉不足,病苦耳鸣嘈嘈,眼时妄见光,此是肺与大肠俱虚也。左手尺中,名曰神门,其脉浮为阳,足太阳,膀胱脉也。虚者膀胱虚也,肾与膀胱合病,苦耳鸣,忽然不闻,时恶风。膀胱虚,则三焦实也。膀胱为津液之府,若三焦实则克消津液,克消津液,故膀胱虚也。耳鸣不止,则变成聋。

卷三十·妇人杂病诸候·耳聋候:耳聋者,风冷伤于肾,肾气通于耳,劳伤肾气,风冷客之,邪与正气相搏,使经气不通,故耳聋也。

卷三十·妇人杂病诸候·耳聋风肿候:耳聋风肿者,风邪搏于肾气故也。肾气通于耳,邪搏其经,血气壅涩,不得宣发,故结肿也。

卷三十九·妇人产后病诸候·产后耳聋候:肾气通于耳,而妇人以肾系胞。因产血气伤损,则肾气虚,其经为风邪所乘,故令耳聋也。

卷四十八·小儿杂病诸候·耳聋候:小儿患耳聋,是风入头脑所为也。手太阳之经,入于耳内,头脑有风,风邪随气入乘其脉,与气相搏,风邪停积,即令耳聋。

卷四十八·小儿杂病诸候·耳鸣候:手太阳之经脉入于耳内,小儿头脑有风者,风入乘其脉,与气相击,故令耳鸣。则邪气与正气相击,久即邪气停滞,皆成聋也。

《备急千金要方·七窍病下·耳疾》卷六上:

治肾热,面黑目白,肾气内伤,耳鸣吼闹、短气,四肢疼痛,腰背相引,小便*赤方。羊肾一具(治如食法)白术五两生姜六两玄参四两泽泻二两芍药茯苓各三两淡竹叶(切)二升生地*(切)一升上九味口父咀。以水二斗煮羊肾、竹叶,取一斗,去滓澄之,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不已,三日更服一剂。(成按:《普济方》卷五十四命名为“白术汤”。)

治劳聋,气聋,风聋,虚聋,*聋,久聋耳鸣方:山茱萸干姜巴戟天芍药泽泻桂心菟丝子*芪干地*远志蛇床子石斛当归细辛苁蓉牡丹人参甘草附子各二两菖蒲一两羊肾二枚上二十三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食后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三四十丸止。皆缘肾虚耳,故作补肾方,又作薄利九窍药即瘥。(成按:《医方考》卷五《千金》补肾丸:“劳聋者,劳火鼓其听户也。气聋者,经气滞塞于听户也。风聋者,风热闭其听户也。虚聋者,气血虚耗而神不用也。*聋者,脓血障碍,妨于听户也。久聋者,病非一日,邪气痹聚也。凡是聋者,势必耳鸣,故总系其耳鸣也。味之甘者,可以补虚,亦可以却劳,人参、*芪、羊肾、山萸、干地、菟丝、巴戟、苁蓉、泽泻、芍药、当归、茯苓、甘草,均味甘之品也,能疗虚聋、劳聋。味之辛者,可以驱风,亦可以顺气,防风、细辛、菖蒲、远志、丹皮、石斛,均味辛之品也,能疗气聋、风聋。性之*者,可以开结*,亦可以疗久痹,蛇床、桂心、附子、干姜,均辛温微*之品也,能疗*聋、久聋。”)

治耳聋方:生地*极粗者长一寸半巴豆杏人各七枚印成盐两颗头发如鸡子大(烧灰)右五味,治下筛以绵薄裹,内耳中一日一夜,若小损即去之,直以物塞耳。耳中*水及脓出,渐渐有效,不得更著,不著一宿后,更内一日一夜,还去之,依前。

又方:蓖麻人五合杏人菖蒲磁石桃人各三分巴豆一分石盐三分附子二分薰陆香松脂各十分蜡八分通草二分。右十二味,先捣草、石令细,别研诸仁如脂,内松脂、蜡合捣数千杵,令可丸乃止。以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一日四五度,出之转捻,不过三四日易之。(成按:《普济方》卷四十八命名为“*蜡丸”)

又方磁石(四两)天门冬地骨皮生姜各三两山茱萸茯苓菖蒲川芎枳实白芷橘皮甘草土瓜根牡荆子各二两竹沥二升。(成按:《普济方》卷五十四命名为“磁石散”)上十五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减半,纳沥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五日一剂,三日乃着散纳耳中,如后方:石菖蒲白蔹牡丹山茱萸牛膝土瓜根各二两磁石四两。上七味治下筛,绵裹塞耳,日一易之。仍服大三五七散佳。(成按:《普济方》卷四十八命名为“菖蒲散”。)

又方:酒三升碎牡荆子二升浸七日,去渣,任性服尽,虽三十年久聋亦差。

又方:薰陆香蓖麻松脂蜡乱发灰石盐右六味等分末之作丸,绵裹塞耳,时易之,差止。

治耳聋方:巴豆十四枚成炼松脂半两上二味合治丸如黍米大,绵裹以簪头着耳中,一日一易。药如硬,微火炙之,以汗出乃愈,大效。

又方:雄鲤鱼脑二两防风菖蒲细辛附子芎藭各六铢,右六味口父咀,以鱼脑合煎,三沸三上三下之,膏香为成,滤去渣冷,以一枣核灌耳中,以绵塞之。

又方:竹筒盛鲤鱼脑,炊饭处蒸之,令烊,注耳中。

又方:菖蒲、附各等分,末之,以麻油和,以绵内耳中(成按:《三因方·卷十六》菖蒲丸:“治耳卒痛,及聋塞不闻声。菖蒲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上为末,以醋丸,如杏仁大。绵裹纳耳中,日二易之。”)

又方:矾石甘草菖蒲当归细辛防风芎藭白芷附子乌贼骨皂夹各半两巴豆十四枚,右十二味薄切,三升酢浸一宿,以不中水鸡膏九合煎三上三下,以巴豆*膏成,去渣内雄*末搅调,取枣核大沥耳中绵塞之,日三易。(成按:《普济方》卷四十八命名为“矾石膏”。)

又方:烧铁令赤投酒中饮之,仍以磁石塞耳中,日一易,夜去之,旦别著。

又方:蓖麻一百颗去皮大枣十五枚去皮核右二味熟捣丸如杏人,内耳中二十日差。

又方:芥子捣碎,以男儿乳和,绵裹内之。

又方:取柴胡苗汁灌耳中,再度差。

又方:截箭杆二寸内耳中,以面拥四畔,勿令泄气,灸筒上七壮。

又方:硫*、雄*各等分为末,绵课内耳中,数日闻人语声。

又方:桂心十八铢野葛六铢成煎鸡肪五两,上三味口父咀,于铜器中微火煎三沸,去滓,密贮勿泄,以苇筒盛如枣核大,火炙令少热,欹卧倾耳灌之,如此十日耵聍自出,大如指,长一寸,久聋不过三十日,以发裹膏深塞。莫使泄气,五日乃出之。(《千金翼》云治二十年耳聋)

治耳聋齿痛赤膏方:桂心大*白术细辛芎藭各一两干姜二两丹参五两蜀椒一升巴豆十枚大附子二枚。(成按:《普济方》卷四十八命名为“丹参膏”)右十味口父咀,以苦酒二升浸一宿,内成煎猪肪三斤,火上煎,三上三下,药成去渣,可服可摩。耳聋者绵裹内耳中,齿冷痛则著齿间,诸痛皆摩。若腹中有病,以酒和服如枣许大,咽喉痛,取枣核大吞之。

又方:以绵裹蛇膏塞耳,神良。

又方:淳酢微火煎附子一宿,削令可入耳,以绵裹塞之。

治卒耳聋方:细辛菖蒲各八铢杏人麴末各十铢,右四味和捣为丸,干即著,少猪脂如枣核大,绵裹内耳中,日一易。小差,二日一易,夜去旦塞之。

治三十年耳聋方:故铁三十斤,以水七斗浸三宿,取汁,入麴酿米七斗如常造酒法,候熟,取磁石一斤研末浸酒中,三日乃可饮,取醉,以绵裹磁石内耳中,好覆头卧,酒醒去磁石,即瘥。(成按:《医方考·耳疾门》卷五:“治三十年久聋方:故铁三十斤,以水七斗,浸三日取汁,入曲酿米七斗,如常造酒法,候熟;取磁石一斤,研末,浸酒中三日,乃可饮取醉;以绵裹磁石内耳中,覆头一卧,酒醒,去磁石即瘥。昆谓磁石引铁,物类以相感也。金石之性寒,可使主内热;金石之性重,可使镇怯气。其酿于酒,欲其无所不之;既饮其酒,复以磁石内耳中,欲其内外交感,而听户随开尔。”)

治耳鸣聋方:当归细辛芎藭防风附子白芷各六铢右六味末之,以鲤鱼脑八两合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渣,以枣核大灌耳中,旦以绵塞耳孔。

治耳鸣流水声不治久成聋方:生乌头掘得乘湿削如枣核大,内耳中,日一易之。不过三日愈,亦疗痒及卒风聋。

治耳鸣水入方:通草细辛桂心各十八铢菖蒲一两附子六铢矾石六铢当归甘草各十二铢独活一两半右九味末之,以白鹅脂半合,稍稍和如枣核,绵裹内耳中,日三,旋旋和用。

卷八·诸风:治风,耳鸣,从耳后量八分半里许有孔,灸一切风得差,狂者亦差。两耳门前后,各灸一百壮。

卷三十·针灸下·头面:

上关、下关、四白、百会、颅息、翳风、耳门、颔厌、天窻、阳谷、关冲、掖门、中渚:主耳痛鸣聋。

天容、听会、听宫、中渚:主聋嘈嘈若鸣。

天牖、四渎:主暴聋。

外关、会宗:主耳煇煇淳淳,聋无所闻。

前谷、后溪:主耳鸣,仍取偏历、大陵。

腕骨、阳谷、肩贞、窍阴、侠溪:主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

商阳:主耳中风聋鸣,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

《千金翼方·针灸》卷二十六:

耳聋鸣,客主人,一名上关,在听会上一寸,动脉宛宛中,针入一分,主耳聋鸣如蝉。

又听会在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一名耳门,针入三分,主耳聋、耳中如蝉鸣。通耳灸,日五壮至七壮止,十日后还依前灸之。慎生冷、醋、滑、酒、面、羊肉、蒜、鱼、热食。

耳聋,耳中如蝉鸣,通耳灸,日五壮至七壮止。十日后还依前灸之。慎生冷、醋、滑、酒、麪、羊肉、蒜、鱼、热食。

又合谷在虎口后,从纹头立指取之,宛宛中,主耳聋飕飕然如蝉鸣,宜针入四分,留三呼五吸,忌灸。慎洗手,凡针手足皆三日勿洗也。

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在耳后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

耳聋不得眠,针手小指外端近甲外角肉际,入二分关,补之。

又针关冲,入一分半,补之。

又针腋门,在手小指次指奇间,入三分,补之。

《新修本草·诸病通用药》卷二:

耳聋:磁石菖蒲葱涕雀脑白鹅膏鲤鱼脑络石白颈蚯蚓

《太平圣惠方》:

卷七·治肾气不足诸方:夫肾脏者,元气之根,神精所舍。若其气虚,则阴气有余,阳气不足,故令心悬气少,少腹胀急,目视昏暗,耳无所闻......则是肾气不足之候也。

卷七·治肾虚补肾诸方:夫肾脏者,足少阴之经也。左则为肾,右为命门。肾与命门者,神精所舍,元气所系也。若肾虚则腰背切痛,不能俯仰,足胫小弱,多恶风寒,手足厥冷,呼吸少气,骨节烦疼,脐腹结痛,面色黧黑,两耳虚鸣,肌肉干枯,小便滑数;诊其脉浮细而数者,是肾虚之候也。

卷三十·治虚劳耳聋诸方:夫肾候于耳。劳伤则肾气虚。风邪入于肾经。则令人耳聋而苦鸣。膀胱有停水。浸渍于肾。则耳聋而满也。

卷三十六·治耳风聋诸方:夫足少阴肾之经,宗脉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塞不宣,故为风聋;风随气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故谓风聋也。

卷三十六·治劳聋诸方:夫劳聋者,是肾气虚乏故也。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则宗脉虚损,气血不足,故名劳聋;为其病,因劳则甚,若有时将息得所,气血和平,其聋则轻,或房室不节,其聋则甚也。

卷三十六·治耳久聋诸方:夫足少阴肾之经,宗脉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宗脉虚损,血气不足,为风邪所乘,故成耳聋;劳伤甚者,血虚气极,风邪停滞,故为久聋也。

卷三十六·治暴热耳聋诸方:夫耳者肾之候也,若肾气实则生热,热则上焦壅滞,经络否塞,不得宣通,邪热之气,入于耳脉,则令四肢满急,腰背强直,胸胁切痛,好忘不安,耳无所闻也。

卷三十六·治卒耳聋诸方:夫卒耳聋者,由肾气虚,为风邪所乘,搏于经络,随其血脉上入于耳,正气与邪气相击,故令耳卒聋也。

卷三十六·治耳虚鸣诸方:夫肾气通于耳,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诊其右手脉寸口,名曰气口以前,脉浮则为阳,手阳明大肠脉也,沉则为阴,手太阴肺脉也。阴阳俱虚者,此为血气虚损,宗脉不足,病苦耳鸣嘈嘈是也,眼时妄见光,此是肺与大肠俱虚也。左手尺中,名曰神门,其脉浮为阳,足太阳膀胱脉也。虚者膀胱虚也,肾与膀胱合病。若耳鸣,忽然不闻,时时恶风,膀胱虚则三焦实,实则克消津液,故膀胱虚也,耳鸣不止,则变成聋也。

卷八十九·治小儿耳聋诸方:夫小儿耳聋者,是风入头脑所为。手太阳之经,入于耳内,头脑有风,风邪随气入乘其脉,与气相搏,风邪停积,则令耳聋也。

卷九十七·食治耳鸣耳聋诸方:夫耳鸣耳聋者,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其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则肾气强盛,五音分晓,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积于肾脏,而精气脱,则耳聋也,血气不足,宗脉即虚,风邪乘虚随入耳中,与气相击,则为耳聋也。

《圣济总录》:

卷一百一十四·耳统论:论曰肾气通于耳,心寄窍于耳,气窍相通,若窗牖然,音声之来,虽远必闻。若心肾气虚,精神失守,气不宣通,内外窒塞,斯有聋聩之疾,《经》所谓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

卷一百一十四·耳聋:论曰耳聋之证有二,有肾虚精脱而聋者,肾气通于耳也;有经脉气厥而聋者,经脉络于耳也。肾虚而聋者,其候面色黑;气厥搏入于耳而聋者,其候耳中辉辉焞焞,或耳中气满是也。辉辉焞焞,过在手少阳;耳中气满,过在手太阳。以至五络,皆会于耳中,各有证候,审而治之。

卷一百一十四·风聋:论曰风聋者,本于足少阴经虚,风邪乘之,令气脉不通,风邪内鼓,则耳中引痛,牵及头脑,甚者聋闭不通,故谓之风聋。

卷一百一十四·劳聋:论曰劳聋者,肾气虚劳所致也,足少阴肾经,宗脉所聚,其气通于耳,肾气虚弱,宗脉耗损,则气之所通,安得聪彻而不聩哉,旧说谓因劳则甚,要当节嗜欲,慎起居,而无损肾脏。

卷一百一十四·久聋:论曰久聋者,肾脏虚,血气不足,风邪停滞故也。足少阴经,宗脉所聚,其气通于耳,若肾脏劳伤,宗脉虚损,血气既虚,风邪乘之,是为耳聋;积久不差,劳伤过甚,邪气留滞,故为久聋也。

卷一百一十四·五聋:论曰五聋不同,曰风聋,曰干聋,曰劳聋,曰虚聋,曰聍聋是也。肾气通于耳,足少阴其经也,经虚受风邪,及劳伤血气,停滞津液,皆能致聋,惟所受不同,故其证各异。葛氏所谓风聋者痛掣,干聋者生耵聍,劳聋者出*汁,虚聋者肃肃作声,聍聋者脓汁出,可不辨哉。

卷一百一十四·耳聋有脓:论曰耳聋有脓者,盖肾脏虚,劳伤血气,与津液相搏,热气乘之,则结聚于耳中,腐化脓汁,气不开窍则致人聋。

卷一百一十四·耳虚鸣:论曰耳者心之寄窍,肾气所通也,府脏和平,则其窍通而无碍。肾气既虚,风邪干之,复以思虑劳心,气脉内结,不得疏通,则耳内浑焞与气相击而鸣,或如钟磬雷鼓,或如蝉噪,皆肾虚所致也。

卷一百一十五·耳诸疾:论曰肾开窍于耳,足少阴之经,宗脉所会也,若精气调和,元脏充盛,则耳聪而诸疾不生,或劳伤气血,客受风邪,则肾虚而为耳病,有肾间积水而耳聋者,有心气虚热而耳聋者,有脑脂下流成耵聍耳垢而耳聋者,其证不一。

卷一百九十三·治耳疾灸刺法:

听会二穴,在耳前陷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各灸五壮,主耳聋无所闻,《甲乙经》云:手少阳脉气所发也。

下关二穴,主聤耳,《甲乙经》云: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穴,张口而闭,足阳明少阳之会,各灸三壮,炷以小箸头为之。

耳鸣,百会及颔厌、颅囟、天窗、大陵、偏历、前谷、后溪主之。

耳痛聋鸣,上关主之,刺不可深。耳聋鸣,下关及阳溪、关冲、腋门、阳谷主之。

耳鸣聋,头颔痛,耳门主之。

聋耳中颠飕颠飕若风者,听会主之。

耳聋无闻,天窗主之。耳聋嘈嘈无所闻,天容主之。

耳中生风,耳鸣耳聋时不闻,商阳主之。

耳聋,两颞颥痛,中渚主之。

耳渾渾淳淳,聋无所闻,外关主之。

猝气聋,四渎主之。

作泥饼子,厚半分,复耳上,四边,勿令泄气,以箸刺泥饼,作一小孔,以艾灸之百壮,候耳中痛不可忍,即侧耳倾却*水,出尽即瘥,若泥干,数易之。治耳病,又截箭簳二寸,纳耳中,以面拥四畔,勿令泄气,灸簳筒上七壮。又捣豉作饼,填耳内,以地*长五六分,削一头令尖,纳耳中,与豉饼底齐,饼上着楸叶盖之,剜一孔如箸头,透饼于上,灸三壮。

《幼幼新书》卷三十三:

耳聋:《宝鉴》儿耳聋鸣聍耳痛不痛歌:太阳入耳听损聪,气滞多时耳必聋,鸣是风与气相击,痛应脑户有邪风,肾热郁蒸停耳患,日深疼痛出稠脓,不有稠脓非此患,只缘滴水入耳中。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火类》:

耳鸣有声,非妄闻也。耳为肾之窍,交会手太阳、少阳、足厥阴、少阴、少阳之经。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微甚而作诸音声也。《经》言:阳气上甚而跃,故耳鸣也。

聋之为病,俗医率以慓悍燥烈之药制之,往往谓肾水虚冷故也。夫岂知水火之阴阳,心肾之寒热,荣卫之盛衰,犹权衡也,一上则必一下。是故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此平治之道也。夫心火本热,虚则寒矣;肾水本寒,虚则热矣;肾水既少,岂能反为寒病耶?《经》言:足少阴肾水虚,则腹满身重,濡泻,疮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意不乐,大便难,善恐心惕,如人将捕,口苦,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以此见肾虚为病,皆是热证……又曰:肾热者,色黑齿槁。凡色黑齿槁之人,必身瘦而耳焦也。所以然者,水虚则火实,而热亢极则害承乃制,故反兼水之黑也;肾水衰少,不能润泽,故黑干焦槁也,齿耳属肾故甚也。

故老人之气衰,多病头目昏眩,耳鸣或耳聋,上气喘咳,涎唾粘稠,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肢体焦痿,筋脉拘倦,中外燥涩,便溺秘结,此皆阴虚阳实之热证也。

所谓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其所验者,《仙经》言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或有壅滞,则天鼓微闻;天鼓无闻,则听户玄府闭绝,而耳聋无所闻也。故一法含浸针砂酒,以磁附耳,欲导其气令通泄也。或问曰:聋既为热,或服干蝎、生姜、附子、醇酒之类辛热之物,而或愈者何也?答曰:欲以开发玄府,而令耳中郁滞通泄也,故《养生方》言,药中其效,则如闻百攒乐音,由阳气开冲耳中也。凡治聋者,适其所宜,若热证已退,而聋不已者,当以辛热发之,三两服不愈者,则不可久服,恐热极而成他病尔。若聋有热证相兼者,宜以退风散热凉药调之,热退结散而愈。然聋甚闭绝,亦难为矣。慎不可攻之过极,反伤正气,若非其病,不可服其药,饮食同法。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头论·耳附论》卷下:

论曰:耳者盖非一也,以窍言之,是水也;以声言之,金也;以经言之,手足少阳俱会其中也。有从内不能听者,主也;有从外不能入者,经也;有若蝉鸣者,有若钟声者,有若火熇熇然者,各随经见之,其间虚实不可不察也。假令耳聋者,肾也,何谓治肺?肺主声。鼻塞者,肺也,何谓治心,心主臭。如此推法,皆从受气为始,肾受气于已,心受气于亥,肝受气于申,肺受气于寅,脾王四季。此法皆长生之道也。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耳中诸病论》卷十八:

耳聋:小儿有忽患耳聋沉听者,由风邪乘于手太阳之经也。邪随其经,入于耳内,邪正相搏,气停塞滞,则令耳聋,不能聪听于音声也,轻者则为沉听,谓耳中沉沉然,轻小之音则不辨,重大之声才闻也。

耳中鸣痛:小儿有耳中或鸣或痛者,由风邪入耳,与正气相干,搏于血气者,即为鸣;搏于经络者,即为痛也。

《针灸资生经》:

卷六·耳鸣:

上关、下关、四白、百会、颅息、翳风、耳门、颔厌、天窗、阳溪、关冲、掖门、中渚、主耳鸣聋。

天容、听会、听宫、中渚,主聋,嘈嘈若蝉鸣。

腕骨、阳谷、肩贞、窍阴、侠溪,主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

前谷、后溪、主耳鸣,仍取偏历。太陵、商阳,主耳中风聋鸣,刺一分,留一呼,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

络却,治头旋耳鸣。

浮白,治耳鸣嘈嘈无所闻。

和髎,治耳中嘈嘈。

上关,治耳中如蝉声。

耳门,治耳鸣如蝉声。

听会、听宫,治耳蝉声。

瘈脉,治头风耳鸣。

偏历、阳溪、商阳、络却、腕骨、前谷,治耳鸣。

颔厌,疗耳鸣。

肩贞,主耳鸣无闻。

颔厌,疗耳鸣。

人之耳鸣,医者皆以为肾虚所致,是则然矣。然亦有用气而得者,用心而得者,不可一概论也。若欲无此患,盖亦不使肾至于虚,且不使气、不用心可也。或微微耳鸣,只用葱管置在耳中,令气透,自不鸣矣。

天牖(又主耳不聪)、四渎,主耳暴聋。

外关、会宗,主耳浑浑淳淳,聋无所闻。

商阳,主耳中风聋鸣。

天牖,主耳不聪。

明下云,疗暴聋。

上关等,主耳鸣声。

商阳、阳谷、百会,治耳鸣耳聋。

束骨、翳风、上关、后溪、颅囟,治耳聋。

风池,治耳塞。

听会,治耳聋,耳中如蝉声。

听宫,治耳聋如物填塞,无所闻,耳中嘈嘈。

外关、天窗,治耳鸣聋无所闻。

窍阴,治卒聋,不闻人语。

三阳络、液门,治耳暴聋。

侠溪,治颊颔肿,耳聋,胸痛不可转,痛无常处。

明下云,疗耳鸣聋。

浮白,疗耳聋,嘈嘈无所闻。

下云,耳鸣声。

耳门、翳风、脑空,疗耳鸣聋。

外关、听会,疗耳淳淳浑浑,聋无闻。

天牖,疗暴聋。

《脾胃论·三焦元气衰旺论》卷上:

《*帝针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

此三元真气衰惫,皆由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之所致也。加之喜怒悲忧恐,危亡速矣。

《仁斋直指·耳》卷二十一:

耳属足少阴之经,肾家之寄窍于耳也。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若劳伤气血,风邪袭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转而聋。又有气厥而聋者,有挟风而聋者,有劳损而聋者。盖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入于耳,是为厥聋,必有时乎眩晕之证。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而不宣,是为风聋,必有时乎头痛之证。劳役伤于气血,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聩聩,是为劳聋,有能将适得所,血气和平,则其聋暂轻,其或日就劳伤,风邪停滞,则为久聋之证矣。外此,又有耳触风邪,与气相击,其声嘈嘈,眼或见光,谓之虚鸣。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焉,谓之脓耳。入耳间有津液,轻则不能为害,若风热搏之,津液结聊成核塞耳,亦令暴聋,谓之耵耳。前是数者,肾脉可推,风则浮而盛,热则洪而实,虚则涩而濡。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调养,邪气屏退,然后以通耳调气安肾之剂主之,于此得耳中三昧。

耳病证治:

治厥聋方:和剂流气饮加石菖蒲,每服三钱,以生姜、葱白同煎,食后服沉香降气汤,或降气汤、不换金正气散、指迷七气汤通用。轻者吞来复丹,重者吞养正丹。凡治耳聋皆当调气。

加味宣风散:通利肾脏风气。

芎芷散:治风入耳虚鸣。

耳鸣方:草乌头(烧带生)石菖蒲。上等分为末,用绵裹塞耳,一日三度。

耳鸣暴聋方:川椒石菖蒲旧松脂各一分巴豆肉五分上为细末,熔蜡,丸如枣核大,塞入耳。

耳鸣方论:肾者,宗脉所聚,耳为之窍。血气不足,宗脉乃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气与之搏,故为耳鸣。先用生料五苓散加制枳壳、橘皮、紫苏、生姜同煎,吞青木香丸,散邪疏风下气,续芎归饮和养。

附诸方:

犀角饮子:治风热上壅,两耳聋闭,内外肿痛,脓水流出。

清神散:治风气壅上,头目不清,耳常重听。

复聪汤(姚方伯传):治痰火上攻,耳聋耳鸣。

滚痰丸:治热痰、湿痰耳聋。

神芎散:治湿热、湿痰耳聋。

槟榔丸:治湿热、湿痰耳聋。

龙荟丸:治肝火上升耳聋。(成按:《杂病证治》卷四)谓此方:“治久聋火闭,脉洪数者……火闭清道,热壅听户,故两耳无闻,谓之火聋。大*荡涤热结以通肠胃,胆草泻湿热以清肝胆;芦荟清久积之蕴热,青黛解郁结之伏火;*连清心脾之火,当归益肝胆之血;*柏清肾膀胱之火,*芩清肺肠之火;木香调诸气,麝香通诸窍也。蜜丸滚水下,使火闭一开,则热中壅自释而听户肃清,久聋无不自愈矣。此泻热通窍之剂,为火闭久聋之端方。”)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耳》卷十:

耳为肾窍,耳病皆属于肾,肾虚故耳中或如潮声、蝉声,或暴聋无闻,宜鸣聋散,或嚼蜡,用酒下,及*蜡粥食之。

肾经久虚,耳中潮声蝉声无休止时,妨害听闻者,常坠气补肾,正元饮咽黑锡丹,间进安肾丸。

耳聋皆属于热,少阳厥阴热多,当用开痰散风热,通圣散、滚痰丸之类。大病后耳聋,须用四物汤降火。阴虚火动耳聋者,亦用四物汤。因郁而聋者,以通圣散纳大*酒煨,再用酒炒二次后,入诸药,通用酒炒。耳鸣因酒遏者,大剂通圣散加枳壳、柴胡、大*、甘草、南星、桔梗、青皮、荆芥。不愈,用四物汤妙。耳鸣必用龙荟丸,食后服,气实,入槟榔丸或神芎丸下之。聋病必用龙荟丸,四物汤养阴。湿痰者,神芎丸、槟榔丸。耳湿肿痛,凉膈散加酒炒大*、*芩、酒浸防风、荆芥、羌活服,脑多射少。湿加枯矾吹。耳内哄哄然,亦是阴虚。

戴云:亦有气闭者,盖亦是热,气闭者,耳不鸣也。

〔附录〕耳,属足少阴之经,肾家之寄窍于耳也。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若劳伤气血,风邪袭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转而聋。又有气厥而聋者,有挟风而聋者,有劳损而聋者。盖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入于耳,是谓厥聋,必有眩晕之证。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而不宣,是谓风聋。必有头痛之证。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瞆瞆,是为劳聋。有能将息得所,血气和平,则其聋暂轻。又有耳触风邪,与气相搏,其声嘈嘈,眼见光,为之虚聋。

附方:

《和剂》流气饮(成按:指“木香流气饮”):治厥聋。方见气类,内加菖蒲、生姜、葱,同煎服。治聋皆当调气。

桂星散地*丸益智散芎芷散

耳鸣方草乌(烧)石菖蒲上等分为末。用绵裹塞耳,一日三度。

耳鸣暴聋方川椒石菖蒲松脂各二钱半山豆肉半钱上为末,溶蜡丸如枣核大。塞入耳。

少阳厥阴热多,皆属于热,耳鸣者是。

大病后耳聋,须用四物降火,有阴虚火动耳聋者,亦如上法。

《丹溪治法心要·耳》卷五:

耳聋、耳鸣,有痰、有火、有气虚。耳聋,少阳、厥阴热多,皆属于火,宜开痰散风热,通圣散、滚痰丸之类。大病后耳聋,须用补阴与降火,有阴火动而耳聋者,同法,四物汤加*柏之类。一方,雄鼠胆汁滴入耳中。聋病必用龙荟、四物养阴。亦有湿热痰者,槟榔、神芎。耳中哄哄然,亦是无阴者。耳因郁而聋,以通圣散,纳大*用酒煨,再用酒炒三次,然后入诸药,通用酒炒。多饮酒之人耳鸣,木香槟榔丸。耳鸣因酒过者,用大剂通圣散加枳壳、柴胡、大*、甘草、南星、桔梗、青皮、荆芥,不愈,四物汤。耳鸣必用当归龙荟丸,食后服。气实人槟榔、神芎下之。

《普济方》:

卷四十二·膀胱虚冷: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脚中筋急,腹中痛,引疼腰背不可屈伸,转筋恶风,偏枯腰痛,外踝后痛,肌肉振动,耳聋忽忽不闻,恶风飕飕作声,小便利多,项背尻痛,小便不禁,尿多白色,面黑胫酸,两胁胀满,名曰膀胱虚冷也。《内经》曰:膀胱不约为遗溺。

卷四十八·耳门·耳聋诸疾:夫肾开窍于耳,足少阴之经,宗脉所会也,若精气调和,元藏充盛,则耳聪而诸疾不生。或劳伤气血,客受风邪,则肾虚而为耳病。有肾间积水而耳聋者,有心气虚热而耳聋者,有脑脂下流,成耵聍耳垢而耳聋者,其证不一。耳聋之证有二,有肾虚精脱而聋者,肾气通于耳也;有经脉气厥而聋者,经脉络于耳也。肾虚而聋者,其候面色黑;气厥搏入于耳而聋者,其候耳中浑浑淳淳,或耳中气满是也,浑浑淳淳,过在手少阳,耳中气满,过在手太阳,以至五络皆会于耳中,各有证候,审而治之。盖肺虚而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肺之络会于耳中故聋,此说非也。盖气涩必寒盛,则气血俱涩,滞而不行也,耳者宗气也,肺气不行故聋也。耳聋有五,曰风聋,曰干聋,曰劳聋,曰虚聋,曰聤聋是也。肾气通于耳,足少阴其经也,经虚受风邪,及劳伤血气,停滞津液,皆能致聋,惟所受不同,故其证各异。葛氏所谓风聋者痛掣,干聋者生耵聍,劳聋者出*汁,虚聋者肃肃作声,聤聋者脓汁出,可不辨欤。

《卫生易简方》:

卷一:治精血耗竭,面色黎黑,耳聋目暗,口干多渴,腰痛脚弱,小便白浊,上燥下寒。用鹿茸酒蒸、当归酒浸,等分为末,煮乌梅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卷一:治阴盛阳虚,耳作蝉声,并一切冷气。用鹿角霜四两,菟丝子酒浸、茴香炒、枸杞子、五味子、川楝子各一两,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下。

卷七:

治耳鸣,用生地*截如枣核大,湿纸裹,微火炒煨过,塞耳数易之,以差为度。

治耳鸣及痒,用乌头烧灰,菖蒲等分为末,绵裹塞耳中,日再易。

又方:用生乌头乘湿削如枣核大,塞耳中,旦易,夜易,三日愈。

治耳聋,用雄*、硫*等分为末,绵裹塞耳中。

又方:用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去心,合捣作七丸,绵裹塞耳内。

又方:用骨碎补削作条,火炮,乘热塞耳中。

又方:用槐胶、地龙煨热,绵裹塞耳中。

又方:用杏核烧微烟出,打破取仁,绵裹塞耳内。

又方:用驴油滴入耳中;或蛇油、猬油皆好。

又方:用乌头削如枣核,苦酒中渍一宿,稍干塞耳中,大效。

又方:用干地龙一条,贮葱尾中,入盐少许,为水,滴耳中。

治聋多年不闻者,用牡荆子一升,酒三升淬之渍七宿,去渣,任性饮尽即闻,大验。

治耳卒聋,用巴豆一粒腊裹,针刺令通透,塞耳中。

又方:用甘遂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却以甘草于口中徐嚼。

又方:用楼子葱尖,插耳内。

又方:用香附子为末,以砂铫煎萝卜种汤,饭后、临卧服二钱,干萝卜亦得,莫见铁器。

又方:用凌霄叶捣烂杵自然汁,灌耳内。

治耳聋,用细辛为末,熔*腊丸和丸如鼠粪大,绵裹,塞耳中。

又方:用鼠胆倾入耳中。

又方:用草麻子五十个去皮,每用一丸,与熟枣一枚,同捣丸如小枣大,更入小儿乳汁就和,绵裹内耳中。觉热度,一日一易,如药难丸,日中曝少时。

又方:口噙甘草一枚,耳中塞二块,用绵裹。

又方:用全蝎四十九个,去虿泡湿,以糯米半升,于大瓦上铺平,将蝎铺于米上焙,令米*为度,去米不用;又切生姜四十九片,每片放蝎再焙,姜焦为度,去姜不用;将蝎研为末。三五日前,每日先服黑锡丹三、五服,临服药时,夜饭只半饱,看人酒量勿令大醉,酒调服毕,令其睡,切无叫醒,待熟睡却轻唤醒,如不听得,浓煎葱白汤一碗令饮,耳即鸣。

又方:用苍术一块长七分,将一头截平,一头削尖,将尖头插耳内,于平头上安筯头大艾炷灸之,轻者七壮,重灸十四壮,觉耳内有热气者效。

又方:用驴脂和生椒熟捣,绵裹,塞耳中。

又方:用杏仁七个去皮,研碎分三处,入盐一小豆许,绵裹,以器盛于饭甑中,蒸之候饭熟取出。令患人仰卧,和绵将一裹捻油汁滴入耳中,良久又以一裹依前法。

又方:用附子削尖,醇、醋微火煎良久,塞耳中。

又方:用水苏叶生捣,绵裹,塞耳中。

治耳聋鼻塞,用干柿三枚细切,粳米三合,豉少许,煮粥空心服。

治肾气虚损耳聋,用鹿肾一对去脂膜,细切于豉汁中,入粳米二合煮粥,以五味调和,空服食之,作羹及酒服并可。

治两耳虚聋,用白茯苓二两,山药炒三两,杏仁炒去皮尖二两半,*蜡一两。将三味为末研匀,熔蜡丸如弹子大,盐汤嚼下。

治风虚耳聋,用柘木白皮及东行根白皮煮汁,蘸酒服有验。

《医方类聚·耳门·神巧万全书》第四册:

夫耳虽为肾主候,其耳聋鸣,非一途也。有宗脉虚聋鸣者,有肾虚而聋鸣者,有手少阳之脉逆而聋鸣者,有手太阳厥而聋鸣者,有风聋者,有劳聋者,有上焦热而聋者。夫气血虚损,宗脉不足,为风邪所乘,邪入于耳,与真气相击,则耳鸣嘈嘈然者,宗脉病也。足少阴肾之经,虚损而精脱,其候颊颧黑而耳聋者,肾自病也。手少阳之脉,动而气逆,耳内浑浑焞焞然者,三焦病也,三焦属手少阳也。手太阳厥而耳内气满者,小肠病也,小肠属手太阳也。风入于耳脉,使经气痞塞,不得宣通,聋而时头痛也。肾实热,上焦气壅,邪热入耳,耳因而聋,此为热聋。治法各随其证而治之。

《明医杂著·耳鸣如蝉》卷三:

耳鸣证,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或时闭塞,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若遇此症,但审其平昔饮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大抵此症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恼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若肾虚而鸣者,其鸣不甚,其人多欲,当见劳怯等症。

愚按:前症若血虚有火,用四物加山栀、柴胡;若中气虚弱,用补中益气汤;若血气俱虚,用八珍汤加柴胡;若怒便聋而或鸣者,属肝胆经气实,用小柴胡加芎、归、山栀,虚用八珍汤加山栀;若午前甚者,阳气实热也,小柴胡加*连、山栀,阳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柴胡、山栀;午后甚者,阴血虚也,四物加白术、茯苓;若肾虚火动,或痰盛作渴者,必用地*丸。《经》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脾胃一虚,耳目九窍皆为之病。

《医学正传·耳病》卷四:

凡耳鸣耳聋,皆是阴虚火动,或补肾丸,或虎潜丸,或滋阴大补丸皆好。

《周慎斋遗书·头鸣》卷九:

午后头鸣困倦,乃阴中之阳不足也。阴中之阳不足则脾不升,脾不升则肺不降。肺者,秋之脏也;午后者,秋之令也。秋为金,金主声,不降故头鸣也。脾不升则阳衰而阴盛,所以困倦也。宜升、柴、芪、术醒脾而补阳。阳者,胸中真气,所谓膻中之阳也。

《疠疡机要·兼证治法》卷上:

耳鸣耳聋,若左寸关脉弦数者,心肝二经虚热也,用四物汤加山栀、柴胡生阴血。右寸关脉浮大者,脾肺二经虚热也,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桔梗培阳气。若因怒便作,用小柴胡汤加山栀、芎、归清肝凉血。若午前甚用小柴胡汤加参、芪、归、术补气清肝。午后甚用四物汤加酒炒黑*柏、知母、五味子补阴降火。如两足心热属肾虚,用六味地*丸壮水之主。两足冷属阳虚,用八味丸益火之源。

《名医类案·耳》卷七:

耳暴聋者,用全蝎去*为末,酒调滴耳中,闻流水声即愈。

《古今医统大全·耳病门》卷六十二:

耳聋有六候。诸书论聋证有六候,有气聋、热聋、风聋、厥聋、劳聋、阴聋,又有耵耳、脓耳。大抵耳属足少阴之肾经,肾寄窍于耳也。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主耳聋。且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入于耳而为厥,是为厥聋,必有眩运相兼。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风邪乘之,经气痞而不宣,谓之风聋,必有头痛之证。劳役伤于气血,淫欲耗其精元,瘦瘁力疲,昏昏聩聩而哄哄然者,是谓劳聋,必兼虚怯等证,此好色肾虚者有之。有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鸣。有热乘虚随脉入耳,结为脓汁,谓之脓耳。或耳间有津液风热搏之,结硬成核塞耳,亦令暴聋,此为耵耳。前是数者皆当推其肾脉,风则浮盛,热则洪大,虚则涩而微。风者散之,热者清之,肾虚者补益之,痰火者凉而降之,各随其宜而治之,岂有不聪听者也?

耳聋耳鸣属热者多。《原病式》曰:聋之为病,俗医卒以慓悍燥烈之药制之,往往谓水虚冷故也。夫岂知水火之阴阳,心肾之寒热,荣卫之盛衰,犹权衡也。一上则必一下,是故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此平治之道也。夫心火本热,虚则寒矣;肾水本寒,衰则热矣。肾水既少,岂能反为寒耶?世俗又云:老人多是虚冷而无热,此世之误也。凡老人之气衰,多病头目昏眩,耳鸣或聋,上气喘咳,涎唾稠粘,口苦舌干,筋痿脉促,二便秘结,此皆阴虚阳实之证。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惟是孤阳独盛,见证皆火,又以热药与之,是以益火也。大寒之药故不可服,而惟以温平调理,计出万全。

耳鸣有声,非妄闻也。耳为肾窍,交会于手太阳、少阳,足厥阴、少阴、少阳之经。若水虚火实而热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微甚而作诸声音也。丹溪云:耳聋属热,少阳、厥阴热多。有气秘者亦是为热。气秘者耳不鸣。

痰火怒甚以致耳鸣。王节斋云:耳鸣证,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或秘塞。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遇此证当审平昔饮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大抵此证多因先有痰火在上,又兼恼怒得者最多。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若肾虚而鸣者,其鸣不甚,人必多怒,当见劳怯证。

气虚耳聋当见于大病之后。凡人大病之后而耳聋者,多是气虚。若老人耳听渐重,亦是气虚。重而兼鸣者亦有痰,不宜峻补。

脉候:两寸脉洪大,痰火耳鸣。肾脉洪盛为肾火。心脉微涩为耳癫痰。肾脉濡涩为虚,短而微者阴虚。左心洪数心火上炎,两尺洪数相火上炎,其人必梦遗耳鸣或聋。耳聋脉缓大而涩者死。

治法:治耳聋者当以通气开郁为主。耳聋证,乃气道不通,痰火郁结壅塞而成聋也。凡用清痰降火之药,须兼味辛行气通窍之药,方得治法之要。古方用酒浸针砂一日,至晚去针砂,将酒含口中,用紧磁石一块绵裹塞耳,左聋塞左,右聋塞右,此欲导其气而通其闭也。有峻用痰火药则反伤脾胃,亦不能开其塞。有急补气虚则火愈上,而亦不能开。惟以前法,痰火药中佐以辛温之味,细细平治,自然痊愈。予见攻之太过反伤正气,变生他疾者有之,此又不可不察也。

耳聋治法宜泻南方补北方。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虚血耗必致耳聋、耳鸣;房劳过度则伤肾,肾虚精竭亦必致耳聋、耳鸣;药宜泻南方补北方,滋阴降火为主。心虚当宁心顺气,宜辰砂妙香散、平补镇心丹选用之;肾虚者宜益精补肾,肉苁蓉丸。

治耳聋,以茱萸、草乌尖、大*三味为末,津调贴涌泉穴,以引火下行。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耳病门》卷五:

凡耳暴聋者,此气闭也,通窍丸主之。

运气耳聋有四:一曰湿邪伤肾三焦聋。《经》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耳聋浑浑焞焞,治以苦热是也。二曰燥邪伤肝聋。《经》云: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耳无所闻是也。三曰火邪伤肺聋。《经》云:岁火太过,炎热流行,肺金受邪,民病耳聋是也。四曰风火炎扰于上聋。《经》云:少阳司天之*,风热参布,云物沸胜,民病聋瞑;三之气,炎暑至,民病热中聋瞑,治以寒剂是也。

针刺耳聋有五法:其一取手足少阳、手阳明。《经》云:耳聋取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又云: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视盛虚热寒,陷下调之也。又云: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又云: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其前者。其二取手阳明络。《经》云: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实则龋聋,取之所别也。又云:邪客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者,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壮,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左刺右,右刺左。其三取手太阳。《经》云:手太阳之脉所生病者,耳聋目*颊肿,视盛虚热寒陷下调之也。又云:耳聋无闻,取耳中是也。其四取肝。《经》云:肝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取其经,厥阴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听,颊肿,取血者是也。其五取肺。《经》云: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是也。

运气耳鸣皆属风火。《经》云:厥阴司天,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三之气,天*布,风乃时举,民病耳鸣。又云:厥阴之胜,耳鸣头眩。又云:少阳所至为耳鸣,治以凉寒是也。

-完-

中医经典送书

10本中医经典书籍免费送

13本中医经典书籍免费送

13本中医经典书籍免费送

13本中医经典书籍免费送

13本中医经典书籍免费送

-End-

1
查看完整版本: 耳鸣耳聋古代文献资料选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