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宣通三焦气机分消走泄法治疗寒地儿
TUhjnbcbe - 2024/3/12 16:30:00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病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

龙江名医王有鹏教授带领团队搜集文献、查找史料,通过翻阅寒地儿科学派各医家现存著作及临床手札,并探访其后代弟子,对寒地儿科医家学术进行归纳总结,并在临床应用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寒地儿科疾病,收效甚佳。

寒地儿科学派特色

寒地主要指北疆高寒地区,以纬度高、冬季长、气温低为主要特点。地域霄壤之殊会造成饮食结构、起居习惯迥然有异,独特的致病因素结合儿童生理病理特点,易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疾病谱系与发病特点。寒地儿童体质湿热偏多,主要由于地域寒冷,百姓经常嗜肥咸厚味以御寒。寒地儿童较成人更易偏嗜肥甘,造成脾胃损伤,水湿运化失常,痰浊内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家长对儿童的饮食娇纵造成,另一方面是由于气候寒冷,活动受限,多食肥甘而运动消耗欠缺,易气血凝滞,故寒地儿童形体多见相对敦厚、壮实,甚至肥胖。由此,寒地儿童多湿热为患。

湿乃重浊之邪,热乃熏蒸之气,一经感受,即如王孟英《回春录·湿温》所言:“漫无出路,充斥三焦,气机为其阻塞而不流行。”不管是外部因素或是内部因素,其引发的病机变化都与气机运行有关,而人体气机的运行则与肺、脾、肾三脏密切关联。王有鹏结合三十余年临床经验提出,针对湿热为患应首选分消走泄法,给邪以出路,湿去热不独存,湿去气机条达,则疾病的治疗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果。

分消走泄法是温病治疗学上的一个分支,从文献上追溯源头,可发现其最早载于《*帝内经》,方出仲景,法于北齐,详于清代,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谈到外邪传至气分时曰:“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从文献学角度看,自此便明文提出了分消走泄法。分消走泄中的“分消”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以部位而言,从人体的不同部位消解病邪;另一方面一是以病而言,分不同的病证消邪。“走泄”则是指用生性流动之药物,使湿热之邪通泄于体外。温胆汤是分消走泄法的代表方剂,其合方在寒地儿科应用效果颇佳。王有鹏以寒地儿科学术思想为基础,推陈出新,利用温胆汤合方治疗儿科疾病,并针对病位的不同处以不同的方药。

湿热邪伏上焦

湿热邪伏上焦,是寒地儿科最常见疾病,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支气管炎、肺炎、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肺热未尽,痰浊较明显的湿热体质患儿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效果颇佳。以临床最常见的咳嗽变异性哮喘为例,该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咳嗽是其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重要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性。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多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过敏因素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紧密相关。寒地冬季气候干燥,室外气候酷寒凛冽,而室内暖气开放,造成室内外温差大,加之小儿先天脏腑娇嫩,御邪能力差,多易热邪犯肺,此为外因。北方小儿惯食肥甘浓咸,并且先天脾胃虚弱,易致食入不化,胃脘积滞,日久则内热蕴湿,此为内因。内外因结合,邪热搏结,使患儿湿热蕴肺,咳嗽缠绵难愈。

近代医家根据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表现,将其定名为“哮咳”,并提出小儿哮喘的发病与“痰蕴状态”体质相关联。而基于寒地气候特点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寒地小儿容易湿热内生而蕴痰,故运用分消走泄法及其代表方温胆汤与经典方合用临床效果显著。临床上可选用泻白散合温胆汤加减组成泻白温胆汤进行治疗,以泻白散清泻肺热,以温胆汤分消走泄,诸药合用通利三焦,兼以化痰。温胆汤药性平和,可理气化痰,祛湿而不伤阴,清热而不伤正,其化痰祛湿、通利作用优,但“清”的力量不足,故合泻白散加强清热之力,则可清除积滞伏火,清热化痰止咳。

泻白温胆汤的药物组成为桑白皮、地骨皮、陈皮、清半夏、竹茹、茯苓、枳实、侧柏叶、炙百部、桔梗、玄参、贝母、桔梗、生甘草。清半夏辛温,长于燥湿化痰;陈皮味辛苦,性温,理气健脾化痰;竹茹甘而微寒归肺、胃、胆经,可止呕除烦,清热化痰;再佐以枳实下气消痰;茯苓健脾渗湿;桑白皮味甘寒性降,入肺经,能泻肺火兼平喘;地骨皮味甘淡性寒,归肺经,善清泻肺热,可清虚热与实热;玄参、贝母、桔梗等具有润肺止咳、利咽止痛之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用以恢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清中有润、泻中有补。

本方之特点是清泻肺中伏火以除郁热,与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易寒易热”之生理特点亦甚吻合。全方药性柔和,无寒热偏性,诸药相合,温凉相配,清热而不过于苦寒,化痰祛湿而不过于温燥,补泻兼施、养正驱邪,调和为主,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通利三焦之功。寒地小儿湿热内蕴之体,湿性黏滞,温胆汤通利三焦,以达祛湿之本,湿去则热无所依,故用温胆汤可使胶着黏腻之湿通利;泻白散清泄肺热之力强,故与泻白散合用,湿热素蕴之因得祛,肺中郁热得清。诸药合用,清肺热力强,咽喉得利,湿热得消,标本兼顾。

湿热困阻中焦

部分家长对小儿过于溺爱,日常喂养方式不合理,肥甘厚味不断,瓜果冷饮不节,容易损害小儿脾胃,导致饮食不运而成积滞,日久则内生湿热,脾胃湿热使原本虚弱的脾胃更甚,如此恶性循环,最后酿成小儿脾胃湿热之证。小儿体质享于父母,父母过食肥甘厚味的湿热体质亦会影响小儿。湿热之邪困阻中焦,使脾胃运化失职,脾津不能上呈于口,易于食不知味、食欲下降;水谷精微不能运行周身濡养四肢经脉肌肉,致使机体失养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出现体重不增甚至下降;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肌表不固,则易汗出,易感受外邪、催患他病;湿热困于脾胃,胃气上逆,引起呕吐;湿热下注,则出现溲*,大便溏。

治疗寒地儿科脾胃系统疾病时需详审其病机,湿热困阻中焦进而伤及脾胃,因脾主运化津液,脾胃受损则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很容易凝聚成水湿,而水湿常常能郁滞气机,气机郁滞日久又会化热,由此则湿热并存,正如清代温病学家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所言“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则愈横”。若单纯的消积导滞仅能祛除食积,而对于食积所致的湿热证则难以奏效。甚至若导滞太过,损伤脾胃阳气,则易使湿邪内陷,变生诸症。故当在消食导滞的基础上,用分消走泄法祛除湿热。用药时应注意改善患儿体质,运用分消走泄之法,在顾护脾胃的基础上,采用开上、畅中、导下的方法将脾胃中湿热从机体不用部位分别驱除。临床常用温胆汤合枳术汤加减组成温胆枳术汤治疗厌食、积滞等消化系统疾病。

温胆枳术汤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上鸡内金、苍术组成,方中鸡内金消食积,为君;枳实配槟榔行气导滞,由中焦达下焦,为臣;苍术燥脾湿、醒脾、运脾气,陈皮、茯苓等理气健脾,气行脾健则湿化;食积日久可化热,竹茹、半夏祛除所蕴之湿热,半夏功善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胃院之阳,清上焦之热,上五药共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合,共奏消积导滞之功,积滞去,湿热除,其病可愈。

在温胆枳术汤基础上随症加厚朴、薏苡仁、白术、白豆蔻、佩兰、焦六神曲、炒麦芽、焦山楂等药,收效颇佳。半夏、陈皮之辛温可配积实、厚朴辛开苦降,行气开郁,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将湿热从大便而出;薏苡仁淡渗利湿,通三焦而泄热,三焦气机通畅,升降之枢通利,则湿热可从三焦而分而泄之;白术燥湿健脾,理气和中,助运;白豆蔻、佩兰芳香畅中醒脾,以助湿运;焦六神曲、炒麦芽、焦山楂,消食和胃,除已停之积。分消三焦,达到“开上,畅中,导下”的作用,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而泄之,并时时顾及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顾护脾胃,祛邪而不伤正,运脾而不留邪,使湿热之表邪由气化而解,里邪自大、小便而出,表里巧解之妙法也。

湿热蕴结下焦

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看,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肾不足,肝常有余,受外邪袭扰本易生热,加之小儿多被家长宠溺,性情急躁,凡所欲不随即哭闹,长此以往,情志所伤,肝火内扰致肝失疏泄,久之肝经郁热。肝经郁热下移与水结于膀胱化生湿热,影响三焦气化,致使水道失调。吴鞠通《温病条辨》言:“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中焦湿热阻滞,脾胃湿热殃及肝胆,使得上焦之气不降,下焦之气不升,湿热蕴结下焦,可引发一系列下焦疾病,如遗尿、尿频、尿急、肾炎等。

湿邪重浊黏滞、弥漫三焦、缠绵难化,与热邪交织,如油入面,更难祛除。故叶天士等历代著名医家提出分消走泄之法,以宣展气机、运化湿浊之品分消湿热之邪。正如徐灵胎所批云:“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和膀胱,此为良法。”华岫云则说:“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运,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以渗泄之。亦犹低洼湿处,必得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沟渠以泄之耳。”温胆汤作为分消走泄法的代表方剂,一直被视为“走泄湿热”的首选,基于现今小儿特点,王有鹏继承并发展了叶天士的分消走泄法,临床使用止遗温胆汤治疗小儿遗尿症,通过分消上下之势,解利三焦,临床效果显著。

止遗温胆汤主要由茯苓、清半夏、麸炒枳实、姜竹茹、陈皮、石菖蒲、炙麻*、生甘草等药物组成。该方药味不繁,但疗效出奇,方中竹茹清中上焦之热,顺气和胃以固本;半夏、陈皮梳理中焦,健脾和胃以治本,辛温化湿以除标;茯苓淡渗,健脾以升清,利尿以逐邪,使湿邪有径外出;枳实泻下焦之热,通腑顺气,使湿热之邪从大便出;石菖蒲开提肺气,且善化湿浊,开窍醒神;炙麻*上宣肺气;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上述诸药共同作用,起到清热化湿、分消三焦的特殊作用,共奏宣开上焦,畅通中焦,渗泄下焦之功。纵观止遗温胆汤全方,采用分消走泄法,针对病因施治,因势利导,清热利湿,宣通三焦气机,使湿热从他处而走,从而达到止遗的功效。

临床中只要辨证准确,基于分消走泄法结合寒地儿科特点,合理遣方用药,即可效如桴鼓。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杨阳刘璐佳

1
查看完整版本: 宣通三焦气机分消走泄法治疗寒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