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何谓元真通畅从通畅元真辨治肺结节有四
TUhjnbcbe - 2023/7/15 21:32:00

肺结节属中医“积证”范畴,《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言明肺结节病在脏、在血分、病位深、治疗难。《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中医认为肺朝百脉、行气治节,肺既积,则五脏元真亦不通畅。现从通畅元真法角度探讨肺结节的辨治。

“元真通畅”含义

“五脏元真通畅”为“人即安和”的先决条件,而“元真不通畅”为杂病之总病机,“通畅元真”乃杂病总治则。“元真通畅”一词首见于《金匮要略》,为生命物质充裕或周流无阻、生理功能正常、抗病能力强盛的状态。

何谓“元真”

若论“元气”,当求之于《难经》,其首先将“元(原)气”引入中医学,如《难经·三十六难》言:“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提出了元气之根源于肾脏,与命门相系;又《难经·十四难》曰:“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言明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生命物质,为脉气之源。元气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三焦,其辅助三焦之气运行,又借此输布于各脏腑,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内经》中虽无“元气”一词,却有关于“真”和“真气”的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食岁谷以全真气”即先天真气有赖于后天脾胃谷气之给养。真气散布脏腑,从而化为具有各脏腑特定功能的脏腑之气,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脏真散于肝,肝脏筋膜之气也……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此“脏真”并非本属于肝、心,而是源于他脏的物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仙人变形而登天”,道家也将“先天肾气”称为“真一之气”,故“真”应指先天肾气。因此“脏真”即为源于肾脏的真气,因其散布于五脏六腑,推动脏腑功能正常运行,因此可引申为脏腑正气,具体而言可以是各脏腑生成与运行的气血津液等物质。

“元气”与“真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故可视“元真”为人体一切正气,后世医家鉴于二者的来源和功能相似,故将元气和真气看成是异名而同体的一种物质。

何谓“通畅”

“通畅”二字往往作为互文看待,意为通达无阻,但二字虽意义相近,却有程度上的区别,“通”尚言局部,而“畅”之范围更为广大。“畅”在某些语境下还可表达为充实之意,如《诸病源候论》:“夫渴利病后,荣卫虚损,脏腑之气未和,故各须宣畅也。”患消渴、下利病后,人体营卫俱虚,应补其虚,以调和脏腑,故而此处“畅”应为补充、充畅之意。

“元真通畅”有赖于三焦通道功能的发挥,唐宗海《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谓:“通畅二字,盖指腠理而言,谓无阻碍,即安和也。若有疢难,皆腠理不通畅之故,遂为指出三条路……指出三焦腠理为脏腑往来之道路,已括尽全书之病机矣。”脏腑的元真通畅是借助三焦腠理之道路而实现的,若此道路不通,则五脏元真不通,人体脏腑气血亦不通,不通则多病,千般疢难即接踵而至。

肺结节病因

内因

《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气不遇元真之虚则不能客人形,张仲景亦言“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由于元真不足而经络受邪,传入内脏,又影响脏腑元真正常运行,形成恶性循环。《诸病源候论》云:“积者,脏病也,阴气所生也;聚者,腑病也,阳气所成也。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可见肺积之病可由阴阳虚损,以致气血化生乏源,乃至气无力鼓动血行,血虚不运而气亦不通,气血津液凝滞化为积。若肺之经络元真不通畅,则邪气入而无所御,与气血痰瘀搏结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外因

肺结节病因责之于外者,不离于六淫之邪外中于经络,阻滞气血津液以致元真不通畅而成有形之邪,其病因与现代医学炎症感染所致肺结节相似,张仲景言:“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外邪首先侵犯皮肤肌表毛窍,令气血津液不和,经络不通,故而外在之六淫亦可影响元真通畅。又《金匮翼》云:“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然痰食气血,非得风寒,未必成积。风寒之邪,不遇痰食气血,亦未必成积。”可见尤怡重视外感与内伤相因为积。肺合皮毛易感外邪,以致肺脏经络不通,一者元真不达,肺失濡养,无力抗邪;再者气血元真不通,凝滞为积,故而临床又当谨察肺结节虚实两端的转换与夹杂。

不内外因

张仲景还提出了影响元真通畅的不内外因,即“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房事内伤肾之元真,金刃外伤而留瘀血,虫兽之*亦可内耗元真。《外科正宗》云:“又有不内外因……其病得之于饥饱劳役、喜怒不常、饮食者冷热不调、动作者勤劳不惜,以致脏腑不和,营卫不顺,脾胃受伤,经络凝滞……其为病多生于膜外肉里肌肤之间,似瘰疬、痰注、气痞、瘿瘤之属。”除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外,饮食劳倦伤脾而元真不得后天谷气充养,情志内伤而脏真郁结,亦可致脏腑经络元真不通畅。其伤及肺者,久则成肺积。若肺有宿痰、积食、滞气、瘀血或偶感外邪者,更易发为肺积之疾,临证应当明辨三因,确定治疗之法。

治肺结节四法

以通畅元真之法指导肺结节病的预防,可参考《金匮要略》“养慎”之法:一者,谨避外邪,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以防外感六淫而成肺积发病之诱因;二者,若已外感,尚未入里,当及时医治,以防迁延日久伤及肺元真之气而成肺积;三者,若肺结节病初发,体积尚小,可配合导引吐纳及针刺艾灸肺俞等穴位,通畅初塞之元真;四者,房事起居有常,勿妄耗肝肾精血,以防肺之下源不济;五者,服食有节,勿过冷过热及过嗜五味,以顺脾胃冲和之德,使肺之中源不息;六者,喜怒有度,情志得舒,则身体气机通畅,肺气亦无逆乱。如此,则三焦脏腑元真充畅不乏,通行无阻,内外皆无由成肺积之疾。

《医学正传》述:“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可见通法之广。肺结节病之成亦不外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之病机。此病虽在血分,但并非径治其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有“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之论。反之,水(湿、饮、痰)不利也为血(血虚或血瘀)或为气(气虚、气滞)。故治湿、治气也可达治血之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以通畅元真之法治疗某些痛症时,往往会出现疼痛加剧的情况,为元真将通之象,不必惊疑。

通畅肺气

通畅肺气可分为通达肺气与充畅肺气两法,通达是于气郁实邪而当行气散结,充畅是于肺气虚滞而当补气消积,正如《医碥》云:“邪气初客,积聚未坚,宜直消之,而后和之……更有虚人患积,必先补其虚,理其脾,增其饮食,然后用药攻其积。”《金匮翼》载一切积聚实者可用大七气汤破气散结,属肺积者名息贲,可加桑皮、杏仁、半夏,其病因属肝气郁结者,或可加逍遥散疏肝行气。肺积属气虚者,可从元真的先天与后天论治,后天脾气虚治以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先天肾气虚治以肾气丸,酌加生龙牡、海藻等药物软坚散结。

通畅肺血

通畅肺血亦可分为活血与补血两端,其偏实为血瘀成积者,可用血府逐瘀汤或千金苇茎汤加减;其偏血虚不荣成积者,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若其证虚实夹杂者,可选用鳖甲煎丸加减。需要注意的是《灵枢·百病始生》云:“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积矣。”瘀血与痰饮往往互相搏结为积,此时可在应用活血补血方的基础上,适加白术、半夏、天南星等燥湿化痰之品。

通畅肺阳

肺积证可由于阳气虚损而阴气偏甚,致肺脉络之中血、气等元真物质不通畅,求其本应当通畅肺阳,症状表现偏实者痰气互结,可选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虚者可宗《医学入门》“积聚、癥瘕、痞满,皆属太阴湿土之气”之说,选用人参汤(即理中汤);虚实夹杂者,可选用半夏泻心汤,酌加三棱、莪术、生龙牡等散结之药。

通畅肺阴

《丹溪心法》云:“凡人身上中下成块者,多是痰。”又云:“痰夹瘀血,形成窼囊(涵盖肺结节、肺结核等病)。”津液饮水停留而成痰饮,若痰与血结则更易成肺积之阴实证,《金匮要略》中亦有通畅肺部之痰血的泽漆汤,可视其寒热加温胆汤或三子养亲汤。肺结节病亦有属于阴虚者,患者素体阴虚内热,蒸郁津液而成痰浊,积聚于肺,临床可视其症状,辨证属肺阴虚者可使用麦门冬汤或沙参麦冬汤,肝肾阴虚者用一贯煎,肺肾阴虚者可用麦味地*丸等以充畅肺之元阴。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湖北中医药大学蒋富华蔡强王博文钟润泽蔡香香陈国权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谓元真通畅从通畅元真辨治肺结节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