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拼音
fūchǎobáizhú
2英文参考
stir-bakedRHIZOMAATRACTYLDISMACROCEPHALAEinbra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麸炒白术为白术的炮制品。白术麸炒宋代已有,见《苏沈良方》。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的干燥根茎[1]。麸炒白术表面焦*色或*棕色,偶见焦斑,有焦香气。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健脾、消胀作用。用于脾胃不和,运化失常,食少胀满倦怠乏力,表虚自汗。
4麸炒白术的炮制方法
唐代有熬*(《千金翼方》)、土炒(《外台秘要》)的方法。
宋代有炮、炒*、米泔浸(《博济方》)、米泔水浸后麸炒(《苏沈良方》)、醋浸炒(《圣济总录》)、煨制、焙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炮制方法。
元代有用“*芪、石斛、牡蛎、麸皮各微炒*色,去余药,只用白术”(《丹溪心法》)的方法。
明代增加了蜜炒、水煮、绿豆炒(《普济方》),附子、生姜、醋煮(《奇效良方》),酒制(《外科理例》),乳汁制(《蒙筌》),米泔浸后*土拌九蒸九晒(《证治准绳》),盐水炒(《寿世保元》),面炒(《景岳全书》),炒焦(《医宗必读》),姜汁炒(《本草通玄》)等多种辅料炮制的方法。而且对其炮制目的有较多的阐述,如“泻胃火生用,补胃虚土炒”(《医学入门》);“去湿利水用麸炒,补胃用净土炒”(《医宗粹言》);“人乳汁润之,制其性也”(《蒙筌》);“惧其燥者,以蜜水炒之,惧其滞者,以姜汁炒之”(《本草通玄》)等。
清代又增加了枳实煎水渍炒(《握灵本草》);香附煎水渍炒,紫苏、薄荷、*芩、肉桂汤煮(《本草述钩元》),酒浸九蒸九晒(《本草纲目拾遗》),烧存性(《本经逢原》),陈皮汁制(《医学从众录》)等方法。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土炒、麸炒等。
白术片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麸炒白术的炮制方法为:先将锅用中火烧热,撒入麦麸(或蜜炙麦麸),待冒烟时,投入白术片,不断翻炒,至白术呈焦*色,逸出焦香气,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每kg白术片,用麦麸10kg。
5麸炒白术的性状
白术为不规则厚片,表面*白色或淡*棕色,粗糙不平,中间色较深,有放射状纹理和棕*色的点状油室散在,周边灰棕色或灰*色,有皱纹和瘤状突起。质坚实,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麸炒白术表面焦*色或*棕色,偶见焦斑,有焦香气。
6白术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
《别录》:"甘,无*。"
《药性论》:"味甘辛,无*。"
《汤液本草》:"入手太阳、少阴,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经。"
《本草蒙筌》:"入心、脾、胃、三焦四经。"
7白术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中医大辞典》:白术功在健脾,益气,燥湿,消痰,利水,止汗[2]。主治脾胃虚弱,食少倦怠,消化不良,虚胀,泄泻,痰饮眩晕,水肿,*疸,湿痹,小便不利,自汗,胎动不安。
《中药大辞典》:白术具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的功效。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中华本草》: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白术生品以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为主,用于痰饮,水肿,以及风湿痹痛。如治四肢水肿小便不利的五苓散;治痰饮内停,脾失健运,心悸的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治风湿痹痛的白术附子汤(《金贵要略方论》)。
土炒白术,借土气助脾,补脾止泻力胜,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如治脾虚泄泻的理中丸(《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和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虚食少的大健脾丸(《古今医统大全》);以及胎动不安的千金保胎丸(《妇科玉尺》)。
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健脾、消胀作用。用于脾胃不和,运化失常,食少胀满倦怠乏力,表虚自汗。如治脾虚气滞,脘腹胀满的枳术丸;以及脾气不足,中气下陷的补中益气汤(《脾胃散》);治气虚自汗的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诞,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唐本草》:"利小便。"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
《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
李杲:"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
王好古:"理中益脾,补肝风虚,主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身体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
《本草衍义补遗》:"有汗则止,无汗则发。能消虚痰。"
8麸炒白术的炮制作用
白术生品以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为主,用于痰饮,水肿,以及风湿痹痛。如治四肢水肿小便不利的五苓散;治痰饮内停,脾失健运,心悸的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治风湿痹痛的白术附子汤(《金贵要略方论》)。
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健脾、消胀作用。用于脾胃不和,运化失常,食少胀满倦怠乏力,表虚自汗。如治脾虚气滞,脘腹胀满的枳术丸;以及脾气不足,中气下陷的补中益气汤(《脾胃散》);治气虚自汗的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
9麸炒白术的炮制研究
白术主含挥发油(约1.5%),其主要成分为苍术酮、苍术醇等;白术的另一类活性成分为内酯类化合物。
9.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白术经炮制后挥发油含量有所减少,煎剂的挥发油减少很多。从层析图谱可见,麸炒品的成分有所增加,尤其是内酯类成分含量增多。因此认为,白术炮制后并不单纯是减少挥发油刺激作用,更重要的是改变化学成分。这一结果提示生品含挥发油较多,可用于燥湿,而炒制品则可缓和其燥性,并用内酯类或其他成分达到和胃或消导等作用。
(2)另有报道,与生品比较,麸炒、土炒白术挥发油的比重、折光率均有所增大,比旋度有所下降(土炒下降明显)。
(3)通过对白术炮制前后挥发油的薄层及气一质联用对比分析,发现白术炮制后不仅挥发油含量降低,其组分也有所减少。
(4)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白术生品及4种炒制品中白术内酯含量进行分析、测定、比较,结果是:不同炮制方法及时间对白术中白术内酯Ⅲ含量有一定影响。其中麸炒轻、麸炒*两种炮制品中白术内酯Ⅲ含量均有增加,这可能是白术中所含的苍术酮不稳定,遇热、见光易分解产生白术内酯Ⅲ。炒白术和麸炒焦白术品中的白术内酯Ⅲ有所下降,这可能是
由于温度过高时,白术内酯Ⅲ又会脱水,转变成白术内酯Ⅰ所造成的。由此可见,麸炒白术中白术内酯Ⅲ含量高于白术生品,且以麸炒*品含量最高。这一活性成分可作为研究炮制质量的可行性参考指标。
(5)也有报道,炮制前后,白术挥发油的折光率变化不大,认为白术挥发油没有产生多大质的变化。白术不同炮制品有其各自不同的功效,不仅与挥发油含量变化有关,还与其他成分变化有关。
9.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药理实验表明,生、炒白术对兔离体肠管活动皆有双向调节作用,生白术作用较炒白术强些。一般认为白术经麸炒或土炒后健脾作用增强,并能缓和燥性。
10麸炒白术的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防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