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咳嗽痰多,药王孙思邈留下一方,止咳化痰
TUhjnbcbe - 2023/4/6 23:02:00
北京中科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痰,自打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它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左右,时不时的在我们的身体里晃悠,冷不丁就搞出事情来,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在中医研究中,有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之分,有形的痰就是平时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中医说的无形之痰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接下来我来举个例子,在夏季的时候,人们特别容易犯困,身上也总觉得很沉,到了下午提不起精神,为什么呢?

这就是因为夏季气候湿热,午后阳气减弱,这时候湿气便会趁机作乱,这个湿气在身体里淤积久了,就会变成粘稠的痰,进而升级为痰湿,使得正常人也会感觉到身体沉重,头昏脑胀,这个就是说的身体内的无形之痰,属于外因引起。

内因之痰又是怎么回事呢?

中医上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明朝医学大家张景岳曾在书中说:“此乃脾家本病,凡脾土湿胜,或饮食过度。”脾胃为人类后天之本,属土,主运化,人类所进食的东西会到达脾这个中转站,之后脾会把东西分为营养物质和垃圾废物,营养物质会传送至心肺,垃圾物质会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脾胃的功能受损或运化功能下降,那么这些水谷精微液无法被正常运化,最终在体内形成痰湿。

体内的痰有哪些危害呢?

如果痰在头部,会出现头昏、头沉、头重的症状;如果痰在颈部,会造成吞咽困难、口干口苦,形成甲状腺结节;如果痰在肺部,可引起咳嗽咳痰,胸闷气喘,形成肺部囊肿,结节;

如果痰在心脏,则会引起心血不畅、胸闷心悸,或痰迷于心窍,会引起神志不宁,心情抑郁或焦虑;如果痰在胃,会引起胃气不降,导致腹胀、恶心、呕吐;

如果痰在躯体,会导致水肿,肥胖;如果痰在经络筋骨,会引起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如果痰在皮下,会引起局部的结节、包块、纤维瘤;如果痰在子宫,则会引发子宫肌瘤,子宫结节,卵巢囊肿。

以上再次印证了“百病皆因痰生”的说法,由此可见,痰湿在中医致病机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化解呢?

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给出了答案——温胆汤,茯苓、半夏、陈皮、炙甘草、竹茹、枳实六味药组成。

上述方子中,我们先看第一组药:茯苓、半夏、陈皮、炙甘草,是不是很眼熟?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治痰之总方“二陈汤”。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性温味辛、苦,理气行滞,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绝生痰之源;炙甘草和中补脾,脾健康则湿化、痰消。

我们再看第二组药:竹茹,枳实。竹茹,味甘性微寒,清热化痰,除躁止呕;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

方中各方药作用原理:半夏以温燥之性减少痰湿生成,还能把它排出体外,

陈皮清香,理气,与半夏配伍强化化痰之功,助推气机运化,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化,治痰先治气;

竹茹清胆和胃,与半夏配伍,一温一凉,可得中和之妙;

枳实行气降气,把体内的气郁痰浊打破,进而打开胆胃气机,与陈皮一同理气,倍增化痰之力;

茯苓则渗湿利水,助半夏增加化痰之效,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吸走,切断痰湿之“苗”;

炙甘草可调和诸药,又能补充脾脾胃的津液气血。诸药合用,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使得胃气和降,胆郁得舒,痰浊得去,胆无邪扰。

如果您有肢体倦怠、食欲不振、形体沉重、水肿甚至结节、囊肿、肌瘤等症状,可试试上述参考药方,从根上治痰,切断痰生成之根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
查看完整版本: 咳嗽痰多,药王孙思邈留下一方,止咳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