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养生,夏养长。”具体来说,关于入夏的养生,建议大家参考一下《夏季摄生论》,它是这样写的:“夏三月属火,主于长养。心气火旺,味属苦。”因此不难看出。
夏季的热,最主要是热在我们的心里,而此时养生讲究放宽心态,以静制动,并且在我们心火旺盛的时候多去吃一些苦味食品进行调节,比如苦瓜、陈皮、莲子心等。
另外《夏季摄生论》还告诫我们说要:“(夏季)饮食温暖,不令大饱,常常进之。宜桂汤。豆蔻熟水,其于肥腻当戒。”意思是夏季饮食要注意温暖适宜,吃的时候不能吃得太饱,而且讲究慢慢吃,不可以狼吞虎咽,接着吃完饭后最好能煮一些桂圆汤或者豆蔻水等进行佐餐,另外注意夏季饮食尤其要戒肥去腻!
夏季:这3忌要做好!
忌食冷凉
在慢慢入夏的这段日子里,气温会慢慢逐步上升,而随着气温上升的,还有人体内日益加快的新陈代谢效率,所以为了配合身体新陈代谢的节奏,这段时间里最好适当出点汗,然后注意多补水。
同时冷凉之物最好不要摄取,或者减少摄取,一来冷物入腹,难免使身体出现“热胀冷缩”的效应,再者,常食冷凉品,还容易刺激脾胃,从而增加肠胃出现问题的概率。
忌食肥甘
夏季,饮食一定要清淡为主,不要吃肥甘厚腻的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会加重脾脏的运行负担,导致脾脏受损更严重,甚至影响运化水湿,导致湿气加重。
有些人特别喜欢吃大鱼大肉,基本不爱吃蔬菜,但是这样的做法更容易导致湿气加重,所以一定要调节饮食,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忌睡眠少
在夏天这段日子里,白昼的时间会慢慢变长,而夜晚则会渐渐缩短,因此这段时间里,会有不少的人常常觉得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都受到影响,故而此时适当的补觉和午觉就变得非常重要。
夏季:这3宜不要忘记!
第一要:要活动
入夏的这段日子里,人体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和活动也都会变得非常频繁,但如果此时你好静喜坐,那么就难以调动起身上的精气以使身体维持健康,所以这入夏前的第一要,便是要多活动,但同时,活动也并不意味着非要多么剧烈,比如说学学下面这个入夏祛湿操,就挺好的:
第一式:
动作要领:保持平坐姿势,将两腿伸直,接着双手自然覆按于两膝之上,然后保持全身放松,先将右腿屈膝内收,最后让脚掌自然踏地即可。
第二式:
动作要领:保持第一式右腿内收的姿势不变,然后将左腿内收盘区屈,让双手十指交叉相握,最后使掌心向内轻扶于右膝膝眼处即可。
第三式:
动作要领:双手抱紧右腿,往胸口处推伸,此处记得要令右足呈悬空状态,然后下颚微收即可。
第四式
动作要领:尽量让右脚脚尖向上勾拉,但身体各处记得要保持不动;接着让右脚脚尖尽力向下伸展,然后脚背保持绷直的状态;如此重复练习3次即可。
第五式
动作要领:让右脚脚尖顺着顺时针方向转动3次,这朝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称为“内转太极”,内传太极结束以后,我们还可以反方向转动3次,即“外转太极”
第六式
动作要领:最后一步时,要令右脚放松、踏地,接着依次松手并伸左右两腿,然后还原平坐,使两手覆按两膝;之后便可做左脚的练习,动作相反即可。这套夏季祛湿操,通过足部的勾伸与旋转练习,首先可以使足踝关键得到相应的锻炼,在消除腿部疲劳的同时,还可以调动中下焦的水气
第二要:要祛湿
常言道:“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如今夏日将至,这寒自然是没有了的,可是麻烦就麻烦在这个“湿”上,而论起祛湿的方法,从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艾灸了,但如今天热以后,这艾灸起来难免会令人身体上火。
所以不妨可以试试用艾灸贴来代替传统的明火艾灸,比如我们家的这款艾灸贴,其材料主要为土生薄荷、薄荷脑、艾草、制乌川、制草乌、干姜和樟脑所组成;而贴材则选用的是新一代微孔无纺布,不仅更易贴敷和自由活动,也便于将药材中所蕴含的药力给彻底释放开来。
另外区别于传统的艾灸来说,这款艾灸贴不仅不烫,而且也不会呛到鼻腔,撕开后浓郁的草本味儿,用料很足,贴在皮肤上4~8小时撕下,便可完成一次祛湿的艾灸之旅。
平时可以把这个艾灸贴贴在我们的皮肤上,薄薄的一片,也不影响美观,也不影响穿衣。小小的一贴,全身上下各个部位都适用,哪里受需要祛湿就贴在哪里,比如腹部、腰部、脚底和大椎的位置就推荐各贴一个,这些部位正是身体很容易遭受湿邪入侵的地方。
第三要:要养胃
关于夏季的脾胃有多么重要,古人常说:“脾主运化”,这里的运,是指运输化送,而化则是:吸收消化。脾主运化的意思,是指脾具有把饮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将这些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吸收、输送到需要部位的能力。
具体这个运化之功,可以大体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类别。其中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对营养物质的转运输布作用。饮食物经胃的初步消化后,其精华部分由睥吸收,并经脾的散精作用而上输于心肺,布散全身,以滋养其他脏腑和全身各部。
而运化水液,亦可称作“运化水湿”,是指脾具有运化水湿之气,促进水液的环流和排泄,以维持身体水液代谢平衡的功能。
古人认为水湿进入人体后,会经脾胃初步消化,然后由脾输送到身体全身,其中一部分经肺的宣发和降纳之后,对内可以灌养五脏六腑,对外则可以滋润肌腠皮毛。而其中浑浊恶劣的水湿,则一部分化为汗液而外泄,而另一部分则被肾脏转化为尿排出体外。
可一旦脾胃健康失衡,那么就会造成一系列水湿不调所引起的问题,比如清代光绪六年春,西太后慈禧就因为嗜食油腻肥而脾胃不济进而卧倒宫中。期间不思饮食,后来更是因为消化不良而出现了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问题。
医院内的大夫们心急如焚。于是太医李德生率众太医去为老佛爷会诊。认为其状是脾胃虚弱所致。经过众医研讨都认为该给老佛爷的身体补脾益胃。
因此乃在原先明代陈实功八珍糕茯苓、芡实、莲子、薏米、山药、扁豆、麦芽、藕粉的基础上,增加七两白糖和精粉数两,接着又害怕老佛爷脾胃难消,再又将糕点由大缩小,由硬增稠。
于是原先口感较硬体积较大的八珍糕,就被改造成了可以一口服下,且口感绵软的“健脾糕”而吃了几天健脾糕后,“老佛爷”的问题竟完全消失了,而且食量还大为增加,精神力气也比以往更足了些。于是“老佛爷”一高兴便将“健脾糕”赐名“茯渭糕”。从此,“茯渭糕”竟成了慈禧最喜食的食品。不管有病无病,总要让御膳房为她做“茯渭糕”食用。
当然如果你在春夏之交或者夏季的时候也有类似脾胃上的问题,不妨试试我们家的这款茯渭糕,这款古方茯渭糕,有补有通,有升有降,平和不偏,用山药去补,用茯苓去疏通;用莲子去补,用山楂疏通;用麦芽去补,用鸡内金疏通。薏米微寒,有砂仁的温和之性去化解,使整体达到平衡,补而不腻,补中有疏。同时口感绵软,每天2块,养好脾胃,护好脾阳。
最后在祛湿方面,《内经》中说:“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意思是湿气侵入人体时,一定首先从足部开始,加之足部为各经络所富含之处,所以通常来讲一旦足部遭湿,也能率先感知,但偏偏每逢入夏很多人却对自己身体状态不以重视,殊不知这浊湿的体质便是从此开始的。
但泡脚的时候,我们也一定得稍微注意一下把控时间,这时间最好控制在十五分钟内,且要以出微汗为最佳,所谓“汗主化邪之功。”这汗一排,邪气也就顺着去了。
最后,泡脚的水温也要注意,如果水温太冷让经络收缩来,那么将起不到半点祛湿的作用,而太热则会伤及皮肤让第二天的湿气变得更加严重,所以泡脚的温度最好控制在40~45°左右。当然如果为了效果更好,那么最好去使用一些带了独特药材的泡脚包来进行养护,就比方说:温胆汤。
这温胆汤脚汤方源于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其方主要由茯苓、陈皮、法半夏、竹茹、枳实、炙甘草所组成,本是可服用的汤剂,但随着时代发展,便被聪明的养生人士发现,这煎熬过的温胆汤药材泡脚奇效甚于口服。
古籍曾云:“人之有脚,犹如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而之所以温胆汤可以跟我们的脚发生那么奇妙的反应,正是因为我们的脚底乃人体六经起始之处,所以用温胆汤来当做祛湿散*的突破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并且脚部皮肤通络性佳,相比身体其他处的皮肤,脚对这些草本的吸收更为快速,且在热水的助力下,可以快速使药力渗透进皮肤。
泡法要诀:
首先:将配好的草本先用大火煮开煮沸,使这些草本的药力得以在水中发散,以利于我们脚部的吸收。最后:将煮好的水连同草本一起倒进泡脚桶,泡脚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觉得自己搭配起来麻烦,这边也有现成的泡脚包,根据罗大伦博士的温胆汤方子调配,把这些草本研磨碎了后,装进无纺布的袋子中,拆开后,便会发现其中的草本颗粒清晰可见,且药味沁鼻。
而且泡的时候不用拆,直接把这个无纺布袋子放进锅里煮,和上面的方法相同,煮完连同泡脚包和水一起倒进泡脚桶中,这样更便于我们泡完清理泡脚桶。体内痰湿很重,那就早晚各泡一次,轻一些那就睡前泡,水温控制在4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