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七情过极,就会对“气”产生影响: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其中恼怒使气上升,侵犯对气起调节枢纽作用的脏器,最容易引起肝经病变。老百姓说的“生气”,也多指“气上”,“无名之火升腾”,这股气来的突然,好像是恼怒后凭空生出来的,所以就把这种不好的情绪体验称为“生气”。
川芎生的这股气,这股怒气,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一种是导致疏泄不及,气机就会瘀滞,称为“气滞血瘀”;另一种是疏泄太过,肝气暴涨横逆,称为“肝气横逆证”。今天我们主要讨论“肝郁气滞证”。
肝郁气滞证,百度百科解释:肝郁气滞证是指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疏泄不及而致气机瘀滞所表现的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或胁下肿块;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的证候。又称肝气郁结症,简称肝郁症。本证多因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扰,阻遏肝脉,致使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所致。
香附仔细剖析,其病因一是情志不遂、恼怒、生气,使肝失于疏泄,形成肝气郁结;二是它证传变,比如湿热疫*,侵犯机体(如西医肝炎等病)。
病机:理顺本证肝郁气滞与肝疏泄异常(疏泄不及)表现的症状之间的关系。肝性喜条达恶抑郁,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经脉不利,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情志抑郁,善叹息。肝气郁结,气不行津,津聚生痰,肝气夹痰,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喉,可见咽部有异物感,女子以血为本,冲任属于肝,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气血失和,损伤冲任,或见乳房作胀或痛,痛经,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苔白脉弦,为肝气郁滞之象。
症状也描述得很清楚:一是情志抑郁,善太息;二是气滞,可见乳房胀痛、痛经、善太息等。辨证要点就是出现被情志所伤,有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胀闷疼痛,以及女子的特殊表现:乳房胀痛、痛经等症状。
这个证型的疾病模型中医记个郁证,西医记个神经官能症。先把疾病初步模型树立在脑海中,用的时候才会才思敏捷,更准确、快速辩证。
类证鉴别,一个是与本文开头所说的肝气横逆证相鉴别,另一个是要与肝郁化火证相鉴别,这个也很好理解,可以认为肝郁气滞是肝郁化火证的前期阶段,不及时治疗,就容易出现肝郁化火,出现胁肋灼痛、口苦、舌红苔*等热像。
枳壳治疗上给予疏肝解郁。
代表方是柴胡疏肝散,本方是用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力,主治肝郁气滞证。组成: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消。简要方义:柴胡疏肝为君,香附疏肝止痛合川芎活血止痛,二者相合1+1>2,强化疏肝活血止痛之效,白芍合甘草是经典的养血柔肝药对;陈皮合枳壳行气消滞,帮助恢复肝之疏泄。
疏肝解郁的常用方子还有一个,逍遥散,它主治的是肝郁血虚脾弱证,疏肝解郁的同时,给与养血健脾。组成:甘草、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等。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