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作为中医理论的载体、临床治病的主要工具,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突破口之一。目录制管理的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上市经典名方产品的二次开发、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新药研发,是经典名方研发的三条路径
点击阅读原文。
基原、炮制、剂量等问题是制约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的第一道门槛。为此,中药大品种联盟,遴选相关文献,供研发者参考。
对仲景方中枳实和桂枝的考证
张廷模
(成都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
仲景所用之枳实?桂枝,与目前习用药材之间,存在着同名异物现象?古今名称虽然相同,但药材品种发生了变化?了解其当时的药材实际情况,对于研究和掌握仲景的用药规律,继承和发扬其用药经验,是十分必要的?为澄清此二药名实方面的混乱认识,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考证,意欲供学习和研究仲景方剂之参考?
枳实一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目前以芸香科柑桔属植物酸橙?香圆,及枳属植物枸橘等的幼果入药,五六月间采集,若七八月收摘将近成熟之果实,除去瓤核,以果皮人药,则为枳壳?
宋代以前所用之枳实,并不是后世以幼果人药之枳实,而正是今日之枳壳?故仲景方中之枳实,亦是今日之枳壳?对此,前人曾早有论述,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云:“六朝以前医方,唯有枳实,无枳壳,故本草亦只有枳实?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主疗各有所宜,遂别出枳壳一条……古人言枳实者,便是枳壳?《本草》中枳实主疗,便是枳壳主疗,?
经初步考证,沈括之言是完全可信的?其证据有三:其一,《名医别录》谓枳实“九?十月采”?该书为陶弘景“增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之专著(李时珍语),汉末名医张仲景使用之药自然存乎其中?故《伤寒》《金匮》方中所用之枳实,应为这种较目前枳壳采收更晚?更为接近成熟的果实?其二,陶氏又曰:“枳实采,破令干,除核,微炙令香用?”可见当时之枳实系以除去瓤?核之果皮人药,与今枳壳之药材无异?其三,目前所用枳实,形体甚小,其干品平均每枚约重1克?以此为准,则大承气汤仅用枳实4克(四枚),既与《伤寒》《金匮》二书用量规律大相径庭,又与方中其它药物用最悬殊,显得极不协调?据考证,后汉一两相当于今13.92克,称为“复秤”,汉末分一斤为二斤,称为“今秤”,苏敬认为“古方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耳”(《新修本草·合药分剂料理法》)?故仲景方中一两,约为今6.96克?该方用大*四两?厚朴半斤,应分别约折合为28克及56克?如此,则枳?朴用最相差十六倍之多,令人不可思议?又如治胸痹证情较重之枳实薤白桂枝汤,亦只用枳实4克(四枚),而治证情较轻之橘枳姜汤,反而用至20克(三两),亦难合常理?如能以目前枳壳药材平均每枚约重8克折算,则上述二方之枳实用最便为30余克,约合汉末“今秤”之四两半?这样,以上疑团便迎刃而解?此点从正反两方面均可证明仲景所用之枳实不为今之枳实,而实为今之枳壳?
枳实?枳壳,虽同出一物,但“性效不同”,寇宗奭云:“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和而缓”,王好古云:“枳壳主高,枳实主低……壳主胸隔皮毛之病,实主心腹脾胃之病,大同小异”?这些结论无疑是指宋代以后的枳实?枳壳而言,若用以泛指仲景所用之枳实,则系望文生义了?故《本草衍义》所云枳实“性酷而速……故张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以及认为张洁古枳术丸“若枳实用量大于白术一倍,并作汤剂,即《金匮》枳术汤”等说法,均与古代使用枳实的药材实际不符?
桂枝一名,出自张仲景桂枝汤等方,是历代医家熟知的药名?然古今之桂枝药材不同,却不为后世医家普遍知晓?古代以樟科植物肉桂较粗大的枝皮入药,后世以肉桂树幼嫩的枝条入药?
目前习用之桂枝药材,于宋代中期开始使用?宋哲宗元祐七年(公元年),陈承于《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桂之“别说”中指出:“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人治上焦药用也”?其“今又有”三字,清楚地表明以嫩小枝条入药,仅始于除氏辑书之时,而此前则没有这一药材?
自仲景至陈承的近千年间,所用之桂枝,皆为桂树的枝皮,与肉桂同物而异名?此说何以为据,其考证如下:
首先,《伤寒》《金匮》中,凡用桂枝之方,均强调“去皮”使用,说明当时之桂枝药材有“皮”可去?所去之“皮”,又谓之“粗皮”?“上皮”?“皮上甲错”等?实际上是刮除外表之栓皮?正如陶弘景于《本草经集注·序录》中指出:“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称之”?可见古代使用树皮类药材,均有这一修治要求?又《伤寒论》桂杖加厚朴杏子汤中,其桂枝?厚朴下均注有“去皮,二字,亦表明此种桂枝和厚朴一样具有粗皮?凡具粗皮者,必非幼嫩枝条?
其次,仲景所用药物,凡《本经》未有者,如生姜?豆豉?灶心*土?艾叶等,《名医别录》均一一加以收载,岂能独将赫赫有名的桂枝遗漏?然而书中又不见桂枝之名,其原因何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药物的品种及药材规格?性状等论述,已可谓详尽,书中对《本经》牡桂?菌桂发明颇多,且又增补“桂”一条,为何对桂枝仍只字不提?似乎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若假令当时之桂枝药材,业已包括在桂树之上述三个药材品种中,则陶氏便没有复出桂枝之必要?此言倘能成立,则于理可通?细考后世本草,完全支持了这一假设?本草学中,桂枝之名出现较晚,于唐代《新修本草》作为菌桂之别名予以收录,谓桂树之“大枝小枝俱是菌桂·····一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五代韩保昇《蜀本草》加以补充和解释,曰:“嫩枝皮……谓之桂枝,又名肉桂?削去上皮,名曰桂心”?韩氏之“嫩枝”,系与加工“筒桂”?“板桂”之主干和粗壮大枝相对而言?此种“嫩枝”剥皮,可“破卷成圆”,甚至可“卷及三重,且又有“上皮”可削去,故决非陈承所言之嫩小枝条?其后,宋代寇宗奭更明确指出:“《本经》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取枝上皮也”?《本草纲目》亦明白指出桂之“最薄者为桂枝,枝之嫩小者为柳桂”?说明直至明代,习用之桂枝亦主要是枝皮?虽已有柳桂,但尚未完全取代桂枝之名?所以,上始《本经》,下迄《纲目》,诸本草不列桂枝一条,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了?
此外,唐宋方书中,桂枝?桂心?肉桂三名,皆指同一药材,常相互换用?如《千金翼方》沿用“桂枝”一名;《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桂心”;《和剂局方》等又书“肉桂?此种现象亦不失为一有力的旁证?
综上所述,古代之桂枝即是肉桂,与今日肉桂中之官桂,又名桂尔通(主要为生长五六年幼树之粗枝皮)基本相同?
仲景诸方之桂枝,于宋代以后所用的药材逐渐有了分化:桂枝汤等改用幼嫩枝条,并将柳桂改名桂枝,使之更长于发散;而肾气丸等仍沿用干皮或枝皮,直书肉桂?消除了肉桂?桂枝的同物异名现象?故于肾气丸等,若云“后世以肉桂易桂枝,效力更好”,是欠妥当的?用心虽良,无奈失于考证,导致了张冠李戴之误。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7)。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发布。编辑:远志。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
热门文章推荐,点击即可阅读《方药不该以汤剂一概而论》
《桂的考证》
《从金元四大家临床看方药用量的变化》
《迷失的经方剂量》
《日本津村的小柴胡制剂专利布局》
重要小贴士中药大品种联盟近期正在征集专家库成员,我们殷切欢迎有技术、有能力、有经验,愿意为中药大品种培育、为中药产业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加入中药大品种联盟。详细信息请查看平台功能栏中的通知,或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进行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专家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