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鹤一(—)江苏武进人。中医内科名中医、教授。年毕业于上海龙门师范。—年在上海随伯父学医。—年师从上海名中医金伯川学医。—年在上海开业行医,在此期间(—)参加上海第一届中医进修班学习。—年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院内科中医。20世纪70年代中期调上海中医学院。
1
为医处方,初不嫌凶、猛、狠,后不嫌灵、巧、活,关键在于准。初即求稳,寸步难行,初即求活,漫无中心。此乃有得之言。
2
方药之用,与环境、季节等因素关系甚大,切忌尽信已方之验。为医者须知,病有因药而效者,有因他故而愈者。为医不惟需知药能愈病人之理,亦当知不药亦有愈人之时。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药,不如无药。
3
认病用药,思路宜宽不宜狭,但忌过深,需留有余地。一因病有轻重缓急,变化无穷;二因辨证之初,未必即准,要细加观察,认真辨证。用药如兵,以病证之缓急,定用药之参差。若要补,切忌蛮补,补中佐以动药,始能补而不见留滞;若要攻,切忌蛮攻,攻中要有稳健之感;若用轻方和剂,亦忌浮飘之意,始能胸有成竹,进退有序。方以病立,药随证易,扶阴阳于未散,助正气以驱邪。
4
病有急慢之分。以慢性病之治而论,首当摸索病变由来之规律,切忌变法太多,易方过频,操之过急。服药之目的,要在今后不再服药。病之进退,自有其规律可找,临证当不以药而摒弃其他治法,亦不当以其他之治法而摒弃用药。常需以退为进,一俟正气抗病之机来复,退方换药以助一臂之力即可。此类医案,叶天士甚多,可谓灵巧而全矣。
5
经验者,经历而验者也。其实,验者非经历不得,经历者未必皆能验者。贵在能多问、多学、多实践、多总结耳!以临床而言,望、闻、问、切四诊中,问诊尤为重要,真病、假病,新病、久病、不三不四病均如是。问病人人会,有重点、有选择、有目的地问则较为难。自然的主诉,声东击西而有目的的问诊,自然病情规律的获得却是识病认证,指导治疗大法的重要关节所在。如临证之机,仅凑合症状,组合方剂,则药难获效,效难复制,势必不利于祖国医学的整理、提高。
6
刘若金《本草述》一书中,曾“蓄血发*者禁用(茵陈)”之句,可谓临床有得之见。凡物有利必有弊,言某药、某方、某法于某病、某证有验则可信;言某药、某方、某法包治某病、某证则可弃,盖此乃欺人之谈也。茵陈所述之*,系水湿而成者,若因瘀结而致*者,茵陈当于禁用,而用抵当汤之类。临证之时,不可不辨,不可不晰也。
7
临证见阳虚有饮而似真武汤证者,脉必沉细方为合拍。临证见五苓散证者,又当验之于舌,舌苔薄润者,予温化;舌苔淡*者,予清化。脉舌互参,取效始捷。
8
胁痛一证,临床颇为多见,无非气血瘀滞于肝络所致,取一贯煎之意,稍事变动,立一方以治慢性胁痛,尚有微效。方取旋覆花、丝瓜络,一以入血,一以入气,一入血疏络而散结气,一入气疏经而行血气,相辅相成,以为主药;取当归、茜草、川楝子入肝养肝,活血,理气而止痛者为辅药;若见热加*芩,见寒加桂枝,随证出入。此方总以血分为主,盖久病入络故也。若气分痛为主者,又当随证损益。
9
张子和曰:“惊以外生。”治疗之法,当“惊者平之”,使之复如平常也,跌仆堕坠外有损者,人皆共见。精神创伤,惊恐之证,外无忌而内已伤也。肝郁于内,营卫不和,气血不调,证亦多变。此时之治,不当镇纳,宜调营卫,和气血,使外入之惊,由内而达外,以复正常。此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愈病之理也。
10
莫枚士曾著《经方例释》和《研经言》二书,对伤寒全书颇多发明。莫氏于附子之研究,可谓先得我心。莫氏于《研经言》卷三“理中四逆方义解”中,明确指出:“生附托表”,“熟附子益气”,甚为确凿。“托表”二字,尤为吃紧,明白指出了四逆汤证而有邪时,当用生附子;熟附子则温脾肾,益气阳,于无邪之时建功也。
临床用药要求严谨、精炼。做到这点,除辩证、立法正确外,还需熟悉每味药物的药性及药物间的配伍。以单味药立方者为单方,但毕竟药少力专,不适宜大多数疾病。今分享药物的药对,多是前人对两药配对应用后产生某些特殊功效的总结!
柴胡得*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芩得连翘则解*。
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枳实得*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白术得*芩则安胎。
知母、*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柏得当归则补阴。
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大*得芒硝则润下。
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紫苏配*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蒲*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吴茱萸合*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肉桂合*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半夏合硫*,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木香名*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赤石脂合禹余粮,能涩大肠。
半夏合*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柴胡和*芩,能清肝胆热。
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
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附子合肉桂,能温下元。
*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鳖甲合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杏仁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山药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木香合槟榔,能理气止痛。
杜仲合续断,治腰膝酸痛。
半夏合陈皮,能化湿痰。
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常山合草果,能治疟疾。
葱白合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枳实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参合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
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甘草合绿豆,能解百*。
*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贫血及产后无乳。
白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
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台乌合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香附合*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葵子和砂仁,治乳痈。
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槟榔合南瓜子,治绦虫。
甘草合桔梗,名桔梗汤,治肺痈咳嗽,痰中有脓。
生姜合陈皮,治呕吐不止。
生姜合竹茹,治呃逆不止。
荆芥合白矾,名三痫丸,治小儿惊风及痫证。
荆芥合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
槐花合*芩,治妇人崩漏。
侧柏叶合白芍,治妇人月经过多。
陈皮合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乱吐泻。
厚朴合贝母,止咳嗽,开郁消食去胀。
蛤粉合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
白矾合硫*,治白癜风。
白矾合*腊,名矾腊丸,治痈疽恶疮。
白矾合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风气闭。
皂角合菖蒲,名皂荚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百合合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带血。
乌梅合川椒,名杀虫丸,治蛔虫,蛲虫。
赤小豆合当归,治大便下血。
血余炭合百草霜,治妇女崩漏
仙茅仙灵脾合成二仙散,补命火,兴阳事,配杜仲、续断等以温肾阳,助排卵
蒲*五灵脂即古方之失笑散,治一切瘀血腹痛
龟甲鹿角霜阴阳和合通任督二脉
三七血竭散瘀活血,消肿止痛止血,治淤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
阿胶蒲*琥珀养血止血,活血化瘀,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
红藤败酱草薏苡仁清热解*,散结消痈,活血排脓,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属湿热瘀滞
杜仲续断菟丝子杜仲补肝肾,调冲任,续筋坚骨,治疗肝肾不足、冲任不固之胎动、胎漏。
附:用药心法两篇
一、用药心法:
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
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泻∶可以去闭,葶苈、大*之属是也。
轻∶可以去实,麻*、葛根之属是也。
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
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只如此体,皆有所属。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失矣。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剂,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今补二种,以尽厥旨。
寒∶可以去热,大*、朴硝之属是也。
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四时、各证用药
四时用药;春季--薄荷、荆芥
夏季--香薷、生姜
长夏--人参、白术
秋季--白芍、乌梅
冬季--*芩、知母
六淫各证用药
风:
1风证--防风荆芥
2风热--薄荷双花
3风寒--羌活薄荷
4风湿--羌活白芷
寒:
1寒证--生姜葱白
2实寒--麻*桂枝
暑:
1暑邪--西瓜荷叶
2暑冷--香薷薄荷
3暑风--荆芥穗薄荷
4暑湿--通草薏米
5暑热--石膏*连
6暑泻--厚朴扁豆
湿:
1湿邪--猪苓泽泻
2寒湿--官桂茯苓猪苓
3湿热--滑石石膏
4风湿--防风萆薢
燥:
1燥邪--*芩生地
2暑燥--乌梅麦冬
3燥渴--天花粉生石膏
4燥干--沙参冰糖
火:
1火邪--*芩*连*柏
2气分火--石膏知母
3血分火--丹皮石膏
4三焦火--栀子*芩
5心火--牛*犀角*连
6肝火--龙胆草栀子
7胆火--龙胆草栀子
8肺火--桑叶生石膏
9胃火--生石膏*连
10小肠火--木通生地
11大肠火--大*元明粉
12脾火--石斛胡*连
13肾火--知母*柏
14膀胱火--滑石木通
头部用药
六经头痛须用川芎加引经药
1太阳经头痛:羌活蔓荆子
2阳明经头痛:白芷
3少阳经头痛:柴胡
4太阴经头痛:苍术半夏
5少阴经头痛:细辛独活
6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7普通头痛:荆芥穗薄荷
8巅顶头痛:藁本蔓荆子吴茱萸
9左偏头痛:柴胡荆芥穗薄荷
10右偏头痛:川芎*芩荆芥穗薄荷
11头角痛:柴胡川芎
12头中痛:川芎
13头面肿:附子白鲜皮
14头眩:泽兰叶川芎天麻
15后脑痛:细辛
16颈项痛:独活
眉目用药
1眉棱骨痛:羌活半夏白芷*芩
2目疼:菊花玄参茺蔚子
3目干:生地元参
4目翳:蛇蜕蝉蜕木贼
5目障:蛴螬密蒙花谷精草
6目疮:白蒺藜细辛
7目赤:红花赤芍
8目暗:熟地石决明
9赤眼爆发:防风*连
10胞轮震颤:当归川芎薄荷
11目珠夜痛:夏枯草
12眼肿:大*荆芥
鼻病用药
1鼻病:辛夷*芩
2鼻塞:辛夷花薄荷丝瓜络细辛
3鼻渊:苍耳子茯苓
4鼻中生疮:*芩
耳病用药
1耳疮:龙胆草薄荷
2耳脓:龙胆木通车前子
3耳鸣:龙胆草苦丁茶
4耳疳:雄*牛*白矾
口病用药
1口糜生地茵陈
2口疮*连人中白
3口臭佩兰连翘香薷
4口苦*连栀子
5口甜佩兰石斛或者额*连*芩
6口辣桑皮地骨皮
7口咸知母*柏
8口酸而苦龙胆草柴胡青皮灯芯
舌病用药
1舌胀百草霜、海盐、蒲*
2舌长冰片*连菖蒲
3舌短人参附子肉桂
4舌疮*柏白矾青黛外敷
药多禁忌,贵在配伍
一、酸:
五味子--敛肺止咳;
酸枣仁--敛心安神;
山茱萸--敛精止遗;
乌梅--安蛔。
二、苦:
1.苦寒泄热:柴胡:泄胆热
*芩:清心火,泄脾热
*连:清心火,泄胃热
*柏:清心火,退*
栀子:泄心火
茵陈:退*
芍药:泄热养营
竹叶:清心除烦
牡丹:清虚热
白头翁:除下重
2、破结除满;大*:泻下通便,活血化瘀;
枳实--破气散结
厚朴:降逆除满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干:除上气
葶苈子:泄肺热,除肺痈
皂荚:化痰
芫花:逐水(《本经》作辛,为是)
大戟:逐水甘遂:逐水
3.苦以燥湿白术--燥湿健脾;苦参--燥湿杀虫
4.苦能排脓赤小豆--破血化脓;败酱草--排脓
5.苦极反升瓜蒂--催吐
三、甘:
1.甘以补虚:
人参--补元气;
饴糖--建中
甘草--补宗气,解*,调和诸药
小麦--补心气
*芪--补气行气
大枣--补脾
粳米--补胃
地*--补心阴
麦冬--补肺阴
阿胶--补血益阴
当归--补血
麻子仁--养血润肠.
瓜蒌根--生津止渴
升麻--解*
2、淡以渗利:
泽泻--清热利水;
滑石--清热利湿;
茯苓--通调水道;
猪苓--利水;
薏苡仁--渗湿;
椒目--利水。
3、涩以固之:
赤石脂--固小肠;
禹余粮--固大肠;
灶中*土--固胃
4、重以镇之:
代赭石--降胃气;
龙骨--镇肝*。
四、辛:
1.辛以散邪:
麻*:宣肺气,平喘咳,温表散寒
桂枝:温心阳,抑水气,解肌发汗
艾叶:行气散寒
防己:散水气,消身肿
乌头:散寒
蜀椒:散寒
2、辛以行气:川芎--行血;
香豆豉--宣气;
半夏--宣肺气;
生姜--宣胃气;
桔梗--利咽;
瓜蒌实--宽胸散结;
薤白--通阳散结;
葱白--通阳止泻;
葛根--升津液,升清止泻;
旋复花--行气消痞。
3、辛以温阳:附子--温肾阳;
干姜--温脾阳;
细辛--温肺阳;
吴茱萸--温肝阳
五、咸:
1、咸以软之:芒硝--软坚通便(肠);牡蛎--软坚消痞(胆鳖甲--软坚消癥(肝)
2.咸以走血:水蛭--活血化瘀;蛰虫--活血化瘀;虻虫-活血化瘀
二、用药心法
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如顶巅痛,须用藳本,去川芎。
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如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柏。
如心下痞,须用枳实、*连。
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芩。肌热,亦用*。
如腹胀,用姜制浓朴(一本有芍药)。
如虚热,须用*,止虚汗,亦用。
如胁下痛,往来潮热,日晡潮热,须用柴胡。
如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用白术。
如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
如破滞血,用桃仁、苏木。
如去痰,须用半夏。热痰,加*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如腹中窄狭,须用苍术。
如调气,须用木香。
如补气,须用人参。
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当用当归也。
如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柏、知母。
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芩,泻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连,能泻心火故也。
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如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
如嗽者,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胶。
如宿食不消,须用*连、枳实。
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
如水泻,须用白术、茯苓、芍药。
如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
如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如疮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药,如*柏、*芩,详上下,用根梢,及引如眼痛不可忍者,用*连、当归身,以酒浸煎。
如小便*者,用*柏;数者、涩者,或加泽泻。
如腹中实热,用大*、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茎中痛,用生甘草梢。
如惊悸恍惚,用茯神。
如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
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
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云∶中满者勿食甘。
用药凡例:
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辛及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发也。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选用,分两以君臣论。
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芩为君,以泻火;以*连、当归身和血,为佐;兼以各经药用之。
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当归身为君;以羌活、防风为臣;甘草、甘菊之类为佐。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下血先后,以三焦热论。
凡水泻,以茯苓、白术为君,芍药、甘草为佐。
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治病为佐。
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以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以*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
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己为君,甘草、*柏为佐。
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详别证加减。
凡诸疮,以*连、当归为君,甘草、*芩为佐。
凡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属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更详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逐旋加减用之。
太阳∶羌活,下*柏。
阳明∶白芷升麻,下石膏。
少阳∶上柴胡,下青皮。
太阴∶白芍药。
少阴∶知母。
厥阴∶青皮,上柴胡。
小肠膀胱属太阳,藳本羌活是本方。
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强。
阳明大肠兼足胃,葛根白芷升麻当。
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
脾经少与肺经异,升麻芍药白者详。
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
通经用此药为使,更有何病到膏肓。
临床常用药一览
按:这是以前我在一本书中抄录下来的,虽然有的药归类似乎并不太恰当,但基本上还是可以的,如果您对中药学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此种归类法能于临床选药时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但也不太全面,希望哪位有心人继续删补。脏腑用药规律:
一:肝脏
1:补肝:柔肝养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怀牛膝,鸡血藤,大枣,木瓜。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女贞,杜仲,阿胶,白芍,沙苑子,鳖甲,乌梅。补肝气:*芪。温肝寒:吴萸,肉桂,小茴,仙灵脾,荔枝核,大芸,川椒。2:泻肝:清肝: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竹叶,连翘。泻肝火:龙胆草,胡连,川连,*芩,白芍,青黛,青蒿,茵陈,金钱草,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平肝潜阳:(1),平肝:菊花,白蒺藜,川楝,天麻,勾藤。(2),潜阳:石决明,珍珠母,生龙牡,灵磁石。(3)镇肝:代赭石,灵磁石。熄肝风:羚羊角,勾藤,天麻,白蒺藜,僵蚕,全蝎,蜈公,地龙,蝉蜕。疏肝郁: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川楝子,橘叶,木香,元胡,沉香,薄荷,白蒺藜,旋复花,苏梗。伐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文术,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二:胆
补:温胆:酸枣仁,生地,萸肉,陈皮,半夏,生姜,干姜,当归,五味子。泻:清胆(利胆):柴胡,青皮,郁金,香附,川芎,金钱草,苦参,栀子,茵陈,竹茹。泻胆:龙胆草,茵陈,*芩,川楝,栀子,青蒿,川连。
三:心:
补:养心阴(血):柏子仁,枣仁了*,元肉,丹参,麦冬,当归。安心神: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合欢花。助心阳: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益心气:人参,*芪,*参,茯神,五味子,远志,炙甘草。泻: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牛*。
四:小肠:
温小肠:(同温脾阳药)。清小肠热:木通,泽泻,栀子,*芩,灯芯,瞿麦,化石,赤小豆,苦参,赤苓,小蓟,蒲*,车前子,茅根,猪苓。
五:脾:
补补脾气,人参,*芪,*参,白术,扁豆,炙草,升麻,葛根,苡仁,莲子。温脾阳:干姜,苍术,白术,吴萸,肉叩,半夏,砂仁,白叩仁,草叩,益智仁。养脾阴,山药,*精,芡实,白芍,蜂蜜,大枣。泻:清脾热:*连,连翘,大*,石膏,山栀,芒硝,西瓜。绿豆。燥脾湿:苍术,白术,苡仁,半夏,厚朴,茯苓。理脾气:陈皮,砂仁,叩仁,香椽皮,木香,藿香,佩兰,厚朴,枳壳,大腹皮。消脾积:枳实,大*,山查,神曲,麦芽。
六:胃:
补:温胃阳:(同温脾阳药)益胃阴: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泻:清胃热:石膏,知母,川连,大*,滑石,大青叶,芦根。散胃寒:良姜,生姜,丁香,草叩,荜澄茄,肉桂心。消食积: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泻胃实:大*,芒硝,枳实,厚朴,槟榔,二丑。降胃气:沉香,丁香,柿蒂,枇杷叶,半夏,竹茹,乌药。
七:肺
补:滋肺阴:沙参,麦冬,天冬,山药,阿胶,百合,川贝,石斛,花粉,*精,玉竹。补肺气:人参,*参,*芪,甘草。敛肺气:五味,白果,诃子,乌梅,米壳,白芍。止肺血:白芨,仙鹤草。
下面的不太好归类通鼻窍:辛荑,苍耳子。温肺寒:麻*,苏叶,细辛,干姜,生姜,紫苑,冬花。清肺热:桑叶,*芩,知母,栀子,瓜蒌皮,桑皮,地骨皮,生石膏,芦根,茅根,枇杷叶。宣肺气:杏仁,桔梗,前胡,射干,牛蒡子,桑叶,蝉蜕,百部。清热痰:知母,瓜蒌,天竺*,竹沥,胆南星,射干,白前,*芩,芦根。温寒痰:白芥子,半夏,细辛,陈皮。化痰核:夏枯草,贝母,瓦楞子,牡蛎。泻肺水:葶力子,桑白皮,二丑,冬瓜皮。
八:大肠
补:温大肠:(同温脾阳药)涩大肠:赤石脂,诃子,乌梅,肉叩,莲肉,芡实,煅龙牡,伏龙肝,米壳,石榴皮,椿白皮。泻:清肠热:*连,*柏,*芩,秦皮,苦参,白头翕,败酱草,马齿苋,槐花,地榆,柏叶,连翘,大*,芒硝。润肠燥: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蒌仁,大芸,当归,玄参,麦冬,生地。杀肠虫:使君子,苦楝皮,雷丸,南瓜子,槟榔,鹤虱,榧子。
九:肾
补:滋肾阴:熟地,龟板,阿胶,女贞,旱莲草,山萸肉,玄参,天冬,枸杞,*精,紫河车,怀牛膝,制首乌,桑寄生。温肾阳: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故子,巴戟天,肉丛蓉,狗脊,继断,沉香。固肾精:金樱子,桑螵蛸,菟丝子,芡实,莲须,五味子,龙骨,牡蛎,益智仁。填肾精: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阿胶,龟板胶。壮筋骨:杜仲,川断,狗脊,牛膝,骨碎补。泻:泻相火:知母,*柏,泽泻,丹皮,地骨皮,玄参。
十:膀胱
固膀胱:龙骨,益智,鹿角霜,桑螵蛸,白果。温膀胱:茴香,肉桂,乌药,沉香,山萸肉,荜澄茄。利水:茯苓,猪苓,泽泻,木通,滑石,防己,地肤子,车前子,通草,冬瓜皮。通淋:扁蓄,瞿麦,海金沙,土茯苓,金钱草,木通,滑石,甘草梢,芒硝。利湿热:茵陈,栀子,地肤子,知母,*柏,龙胆草,金钱草。
随证用药参考
自汗:*芪,白术,五味子。
盗汗:萸肉,浮小麦,乌梅。
水肿:阳水:麻*,苏叶。阴水:附子,肉桂,干姜。腰以上肿:荆芥,桂枝。腰以下肿:茯苓,泽泻,防己。
头痛:
偏寒:吴萸,川芎。偏热:菊花,桑叶。后脑:羌活,麻*。前额:白芷,葛根。两侧:蔓荆,柴胡,白芍,蒺藜。巅顶:藁本,牛膝。顽固痛:白附子,僵蚕,全蝎。
头晕,目眩:枸杞子,菊花,天麻,勾藤。
视力减退:女贞子,复盆子,蕤肉。
耳鸣:胡桃肉,山萸肉,金樱子。
鼻塞:苍耳,辛荑,露蜂房。
口苦:龙胆草,茵陈。
口甘:佩兰,茯苓。
口渴:
风热:芦根,葛根。胃热:石膏,知母。肠热:大*,芒硝。热*:玄参,生地。伤阴:石斛,玉竹,花粉。
牙痛:
肾虚:骨碎补,细辛,蜂房。风热:竹叶,石膏,生地,川连。
咽喉肿痛:实火:大力子,山豆根。虚火:盐知母,盐*柏,熟地。
咽干:
熟地,山萸肉,鳖甲。
声嘎:风寒:麻*,杏仁,甘草。风热:蝉衣,木胡蝶,胖大海。肺阴虚:梨汁,蜂蜜。
项强:
风寒:桂枝,葛根。风温:羌活,防风,川芎。
破伤风:南星,吴萸,白僵蚕,防风。
四肢痛:
肩痛:羌活,独活,姜*。上肢:桂枝,羌活,桑枝。下肢:独活,牛膝,川断。四肢麻木:当归,灵仙,桑枝,牛膝。四肢抽搐:蜈公,僵蚕,地龙。膝部肿痛:牛膝,独活。
手指麻胀:稀佥草,丝瓜络,桑寄生。
咳嗽:
风寒:麻*,苏叶,北杏仁。风热:桑叶,菊花,桔梗。湿痰:半夏,陈皮,川朴。阴虚:百合,麦冬,川贝。痰饮:干姜,细辛,五味子。肺痈:苇根,鱼腥草,桔梗。久咳:百部,诃子。
喘促:实喘:风寒:麻*,杏仁,苏子。风热:桑皮,*芩,白果。
虚喘:肺虚:*参,麦冬,五味子。肾虚:蛤蚧,附子,故子。
咯血
外感:邪在肺卫:沙参,玉竹。邪在营血:生地,玄参。火灼:栀子,*芩,知母。风热:桑叶,芦根,大力子。燥咳:麦冬,天冬,百合。
内伤:
肝郁化火:郁金,丹皮,白芍。内伤血络:旋复花,降香,当归。烟酒伤肺:葛花,茜草根。
脊骨痛:肾阳虚:狗脊,杜仲,牛膝,鹿胶。寒湿:独活,防风,苍术。
尾骶骨痛:牛膝,杜仲,故子。
胸痛:
虚寒:瓜蒌,薤白。瘀滞:赤芍,红花,郁金。
胸闷:枳壳,藿香,川朴。
心下硬块:三棱,文术,青皮。
胁痛:
胁痛寒热:柴胡,郁金。久痛刺痛:丹参,红花,元胡,木香。胀痛:柴胡,枳壳,香附,白芍。留饮:葶力子,大枣。肝痛:川楝子,合欢皮,白芍。胁下硬痛:鳖甲,山甲,龟板,牡蛎。
腰痛:
肾虚:杜仲,川断,牛膝。外伤:牛膝,乳香,没药。
胃脘痛:
寒:良姜,吴萸,乌药。热:川连,川楝子。虚:参,芪,术,芍。气痛:沉香,砂仁,枳壳,香附。瘀痛:元胡,灵脂。食:麦芽,谷芽,神曲。虫:君子,槟榔,乌梅。
少腹痛:
气滞:青皮,元胡,乌药。肠痈:大*,丹皮,桃仁。蓄血:丹参,桃仁,赤芍。热结膀胱:猪苓,茯苓,泽泻。
脐腹痛(参照胃脘痛与少腹痛)
虚热有汗:秦艽,地骨,知母。
虚热无汗:丹皮,青蒿,地骨。
潮热骨蒸:银柴胡,白薇,鳖甲。
掌心热:丹皮,山栀。
掌心灼热多汗:银柴胡,白薇,胡连。
呃逆:
虚证:丁香,柿蒂,*参。实证:竹茹,枇杷叶。
嗳气:川朴,砂仁,藿香。
吞酸:*连配吴萸,海蛸配贝母,煅牡蛎,煅瓦楞子。
恶心:半夏,茯苓,生姜。
呕吐:
胃寒:半夏,吴萸,干姜。胃热:竹茹,半夏,山栀,川连。
伤食:陈皮,神曲,麦芽。
痰浊:半夏,生姜,茯苓,陈皮。
反胃:丁香,陈皮,半夏。
食欲差:
湿浊:半夏,茯苓,陈皮。
大便溏薄:中气下陷:白术,*芪,桔梗。湿热下注:香薷,川连,*芩,白头翁。肝火偏盛: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大便水泻:白术,茯苓,车前,山药,滑石。寒证:煨姜,吴萸,故子。热证:旱莲草,百部。湿:白头翁,秦皮。气虚:*芪,*参,升麻。滑脱:肉叩,乌梅,米壳。
大便秘结:
腑实:大*,枳实,川朴。津枯:肉从蓉,锁阳。热秘:麻仁,郁李仁。气秘:沉香,槟榔,枳实。虚秘:柏子仁,蜂蜜。冷秘:大芸,沉香,硫*。
排气:木香,川朴,莱菔子。
便血:地榆,槐花,旱莲草。
小便短*:化石,赤芍,通草。
小便清长:金樱子,复盆子,桑蛸。
小便频数:
肾虚:益智,复盆,桑蛸,萸肉。湿热:车前,柴胡,茯苓。
小便刺痛:热淋:车前,扁蓄,通草,山栀。血淋:大小蓟,蒲*,生地。石淋:金钱草,海金沙。湿热:茵陈,车前,通草。
小便不利:
肺热:*芩,芦根,杏仁。脾虚:*芪,茯苓,猪苓。阳虚:麝香,附子,桑蛸。阴虚:*柏,知母,肉桂。
小便失禁:益智,桑蛸,复盆子。
夜间多尿:桑蛸,复盆,金樱子,兔丝子。
小便带血:茅根,地榆,石苇,老节。
小便余沥:肉桂配知母,杜仲配*柏。
消渴:
上:花粉,麦冬,五味。中:石斛,葛根,花粉。下:熟地,山萸,五味。
怀孕浮肿:白术,茯苓,泽泻。
怀孕闷胀:砂仁,陈皮,苏梗。
15首好方应用经验
01、少腹逐瘀治疗不孕
河北玉田先贤王清任虽不长于文,却属有阅历的实践家,《医林改错》所记各种处方皆从经验中来,是岐*界公认奇人。其少腹逐瘀汤:当归10克,川芎7克,赤芍7克,生蒲*10克,炒五灵脂7克,肉桂3克,没药7克,延胡索3克,炒干姜1克,炒小茴香1克。水煎,分2次服。对妇女月经延期、量少、色暗下块、痛经、子宫内膜增生流血不止,都有作用。老朽临床以之治疗不孕症,凡盆腔炎、输卵管阻塞,精卵无法相遇者,连吃15~30剂,即可解决这难题。但在用量上,常增加半倍,即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效果堪称理想。
02、通窍活血治*褐斑
老朽验证,除肝硬化满脸黧黑外,青、壮年颜面局部晦暗,色素沉积、*褐斑,要以通窍活血汤加减调治,常开当归10克,川芎9克,丹参12克,桂枝9克,三棱9克,莪术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益母草9克,大*2克,生姜15克,老葱15克。水煎,分3次服,连续应用1个月,即逐渐消退。麝香昂贵,可摒弃之。但吃养阴或补益药则加重。
03、*元御*芽汤应用经验
山东昌邑先贤*元御“贵阳贱阴”学说引起后人不少争议,然其温养补正的论点则为医林所称赞。他受《伤寒论》理中丸启发,创制*芽汤:人参、茯苓、干姜、炙甘草,单刀直入,药少而精,属代表作。本方温中散寒、健睥益气,兼制水邪,对体虚无力、食欲低下、停饮心挣证,有良好疗效。老朽以之治疗胃炎、消化不良、大便不实、遇冷即泻者,都有明显的疗效剂量随病况而定。
04、左金丸加入绿茶粉物美价廉疗效提高
左金丸为姜汁炒*连、盐水泡吴茱萸六比一合成,偏重寒凉。主治肝火冲肖,土被木克,胸闷、嗳气、灼心、嘈杂、泛恶、吐酸、腹痛,常用于食管炎、胃炎、十二指肠炎。老朽经验,对肠炎热泻、结肠炎大便溏,下利脓血也有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入占*连六分之一的绿茶粉末,调理肠道炎,疗效提高,物美价廉,可随证观察。
05、八仙汤五味消*饮合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
《产科发蒙》之八仙汤,由茯苓、白木通、土茯苓、大*、陈皮、银花、当归、川芎组成,亦称八味带下方,适于急性盆腔炎、感染性宫颈糜烂,发热、腹痛、*赤脓性带下淋漓不止。老朽常以之与《医宗金鉴》五味消*饮(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配合投用,收效良好。加入赤芍、牡丹皮、鱼腥草、红藤、川楝子、败酱草,增强清热、解*、凉血之力,则功效更佳。
06、荀谷话*连解*汤
友人荀谷以经营药业而转医,喜研究哲学、古文,精于辨证,探本寻源。曾说*连解*汤(*芩、*连、*柏、山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治疗火邪、热*充斥三焦,症见口干咽痛,身发红斑、牙龈糜烂、疮疡疔疖。对表里实热、赤痢、青春痘、毛囊炎、七窍出血,也有理想效果。老朽经验,火邪上冲、大便不行加大*,名栀子金花丸;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暴崩证,加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苟、川芎),名温清饮,止血作用首屈一指。
07、古方化裁清上汤理上中焦火热
老朽临床据白虎汤、清胃散、甘露饮、玉女煎、泻*散,拟一处方:石膏30克,生地*15克,*连9克,藿香12克,山栀子9克,枇杷叶9克,麦冬9克,知母9克,*芩9克,升麻3克,怀牛膝9克,称清上汤。理上中二焦:宣热、泻火、消炎,通调肺胃,治疗头面烘热、口臭、颐肿、牙痛、口腔溃疡、龈破出血等症。浊邪上冲、噫气者,加代赭石15克,大*3克,功效较好。依据吴门叶天士先贤经验,调理肺胃、降气化浊加大枇杷叶投量,每剂开至30~40克,其力更佳。
08、活络效灵丹应用经验
张寿甫前辈活络效灵丹:当归9克,丹参9克,乳香9克,没药9克,*酒30毫升与水同煎,分2次口服。治疗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形成之癥瘕积聚,腰、腹、背、膝、腿、臂疼痛,常投予痛经、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腰肌纤维炎、宫外孕、不宁腿综合征。老朽以之治疗臂部神经痛、小腿肌肉萎缩走路酸痛,都获得不同效果,药少价廉,宜推广应用。
09、葱豉汤化裁方治感冒
民间医治外感风寒,全身骨楚、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投葱豉汤化裁方:鲜生姜30克,大葱白30克,白菜根50克,红糖30克(冲)。水煎,分2次服,盖棉被发汗,往往一剂便愈,对非细菌性、病*性感冒,的确有效,老朽曾亲试之,汗后即霍然而起。若加入苏叶9~15克,功力还好。
10、薯蓣丸治疗亚健康神经衰弱
《金匮要略》薯蓣丸,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组方较杂,实际以补为主,能滋阴、益气、养血、调和营卫,兼祛风、开郁、却邪,对人体有提高免疫力、抵抗力,预防外感风邪的作用,是一首良方。目前所定剂量为薯蓣(山药)克,甘草克,当归克,桂枝克,生地*克,神曲克,大豆*卷克,人参克,川芎50克,白芍50克,白术克,麦冬40克,杏仁40克,柴胡30克,桔梗30克,茯苓50克,阿胶克,干姜30克,白蔹15克,防风30克,大枣枚(去核),碾末,水泛成丸,每次10克,日3服,对亚健康,神经衰弱,久病气血未复,身体乏力、心悸、失眠、精神不振、四肢酸软、记忆状况日下,都有保健、治疗作用,比十全大补丸单纯蛮补有明显优势。
11、肝硬化用化积丹
山西太原商人魏兰谷兄介绍其家藏验方化积丹:鳖甲克,人参50克,郁金50克,三七参60克,炒山楂30克,白术30克,川芎20克,鸡内金20克,水泛为丸,每次5克,日4服,医肝硬化、脾大,胃与食管静脉曲张吐血,牙龈溢血。如有腹水,配合利尿剂,可获良效。
12、降糖医病益寿丹
《袖中方》为老朽所辑,载有医糖尿病一首小方,名益寿丹,由*芪克(煮水入药),苍术克,玄参克,山药克,玉竹克,桑叶克(煮水入药),*精克组成,水泛为丸,每次10克,日3服,可降血糖、尿糖。长时服用无不良反应,且效果甚佳。
13、中州药吴茱萸、三元汤、五彩丸
《伤寒论》研究家临床所用吴茱萸,主要温里祛寒,与生姜配伍,治头痛、吐涎沫。老朽经验认为,本药也属中州药,对胃炎、溃疡之上腹内灼心、疼痛、酸水上泛,与*连、小茴香同用,十分有效,称三元汤。加制乳香、制没药,提高镇痛作用,即五彩丸的组成。
14、大*附子配伍经验
大*与附子互配,《伤寒论》已开先河,如大*附子细辛汤。北京罗芷园前辈调理油气、附睾炎下坠疼痛,亦常用二者组方。老朽师门经验,若腹有冷积,按之硬痛,大便秘结或排出不爽,习于对证方中加以上两药,附子占三分之二,收效颇好;也常在小承气汤内加人附子9~15克,寒热、攻补兼施,取得最佳的成果。
15、营养不良性水肿治以当归芍药散加味
水肿病,可由心性、肝性、肾性、贫血多种因素引起,应归档调治。老朽所言者为生活困难,偏食或食物缺乏形成的营养不良性水肿。此病除补充蛋白外,要益气生血,忌大量利尿。常投当归芍药散:当归12克,川芎9克,白芍9克,白术30克,泽泻6克,茯苓9克,加*芪60克,阿胶30克(冲)。水煎,分3次服,连用15~30天,便能痊愈。也可加肉桂6克,蒸动气化,疗效更好。
张志远经方医话十则
*土汤治崩漏《金匮要略》*土汤医大便下血,除溃疡性结肠炎,亦可调理痔疮、妇女月经淋漓、功能性子宫出血。附子温化壮阳,不宜多投;应以大量灶心土(伏龙肝)为君,补脾固涩—切勿轻视这味良品,能起特殊作用,老朽家传:对呕吐、溢血疾患,它属首选,和阿胶配伍,给予肠道、子宫出血十分适宜。方内*芩、生地*凉血亦居重点;白术少开,避免利水伤阴。吾于临床过程,常加仙鹤草15~30克,扶正止血、恢复体力,大有裨益。
年在山东中医学院诊一银行职员,月经周期紊乱,有时一月两潮,十余日不停,严重贫血,由其母陪同来诊治。就以本汤授之,含生地*20克、白术10克、*芩15克、炮附子10克、阿胶20克(烊化)、灶心土克、甘草6克,日饮一剂,分三次服。连吃七天,经血即止;将量减半,改为隔日一剂,先后共吃四十余帖,未再发生崩漏现象,恢复了正常月经周期。
五苓散疗水逆《伤寒论》五苓散治疗对象标明口渴,不属热邪伤阴津液亏乏,而是血液循环障碍,阻滞不行的蓄水证,习称“反光”现象,个别患者尚吐涎沫,严重时饮水则吐,亦名“水逆”。口渴乃“以水引水”,先贤谓之“河流内塞”“水渠隔断”。诊察要点为小便不利,无论外感、内伤,均可给予本散。以泽泻通结为主;桂枝蒸动膀胱气化,开腠第二;白术、猪苓、茯苓则居末座,这在《大论》中是一首比较费解的处方。老朽临床数十年所见甚少,缺乏应用体会,但蓄水病客观存在,非子虚乌有。
年吾在山东医学院,遇一外省驻鲁办事处干部,从感冒开始,汗后表解,口渴喜饮,呕恶,水入辄吐出三分之二,腹内胀满,烦躁,大便日下一次,尿液短少,色*灼热,吃药、打针未获功效,转来求治。经过反复研究,就将其改作汤剂与之,计桂枝15克、泽泻18克、猪苓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加了大*2克降逆止呕,水煎,分三次服。连啜两剂,诸症即消而愈。探本寻源,五苓散是经验转来。
小青龙汤治吐涎沫吐涎沫与水饮内停有关,往往兼有寒邪。仲景先师给予五苓散、吴茱萸汤、小青龙汤,根据病机区别论治。小青龙汤应用以外感风寒为主,在吐涎沫过程中,常伴有哮喘或咳嗽,单独发生这一现象颇为少见,小青龙汤之功力比较有效。老朽临床观察,由于发汗解表,水液宣散,饮邪减少,从而获得痊愈。
年冬季,医院,遇一老翁,素有支气管炎史,感冒后无汗,频频咳嗽,吐大量涎沫,成水状,并不黏稠。患者供职药业多年,要求用经方调理,即开了小青龙汤,含半夏10克、麻*10克、桂枝10克、白芍6克、干姜10克、细辛10克、五味子10克、甘草6克,增入茯苓30克通利尿道,日饮一剂,分三次服。连吃三天,咳嗽、吐涎沫随着汗出表解,证情大减;善后压缩药量,又啜六帖转安。小青龙汤治疗吐涎沫信而有征,可以加味行水投用。
附子、*连制泻《伤寒论》《金匮要略》无严格攻补界限,不属规律而是特色,与后世寒以治热、收则止散、泻去?实分别组方不同。除大*、附子共用,附子还与麻*、瞿麦、竹叶、败酱草、防风、天花粉、白芍、知母、*连、蜀椒携手合作,有广泛施治面。学习二书,往往各取所需,把其独具的综合临床丢掉,导致拾蛤遗珠。老朽写的《伤寒论评议》,曾进行分析,寒热、敛散、攻补,冶于一炉,比单纯同色含有妙意,堪称高级疗法,和时方派的反奕?对阵大异其趣。
?按:奕:下围棋,通“弈”。《康熙字典·大部》:“又围碁曰奕。奕者,落奕之义。《孟子》: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张老原文作“奕”。全书同。
年吾于山东医学院诊一妇女,患急性肠炎,阵发性腹痛泻下,吃刘草窗痛泻要方、消炎利尿之品,均无改善。吾仿照北派伤寒家开了两味,以炮附子20克温里祛寒、*连20克固肠兼消肛门灼热,水煎,六小时一次、分三回服。连啜四剂,就痛止泻停。方小“药杂”,切合实践,值得探讨,发挥作用。
虫类活血应当重视研究古方,要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条件限制。《伤寒论》《金匮要略》收入植物药虽占主体,并不全面,活血者大都运用虫类,如水蛭、蛰虫、蛴螬、虻虫、鼠妇,尚以獭肝治*疰(传尸痨)、羊肉补虚止痛,既属特色,亦是植物药功力不足所致。就目前来讲,蛴螬、虻虫、鼠妇、獭肝、羊肉已很少组方;蜣螂雅名大将、推车客,通利大小二便,清贤王孟英取其开结,表示欣赏,而今几近绝迹;疗疝气下坠的蜘蛛,已沉没长埋。老朽传承医圣学说,认为虫类活血确有功力,通络止痛也含曙光,应重视请它再来医坛。
年吾在微山湖诊一渔民,患多发性肌瘤,月经淋漓不断,因拒绝手术,没有切除子宫,希望中药调理。老朽曾给予桂枝茯苓丸,吃了三个月无明显好转,乃于方内加入蛰虫、鼠妇、蛴螬、蜣螂虫,居全量九分之一,嘱咐继续服之,每回10克,日食三次。先后十周,B超检查,瘤体缩小三分之二。化瘀破积的作用,虫类疗效可观。
师古法要用活法应用《伤寒论》以辨证施治为前提,精选方药为契机,不断总结为依据,才能传承发扬。探讨理论忽视临床,等于身坐楼阁纸上谈兵,历代注释者,有的口若悬河缺乏实践,被称“玩古家”。老朽七十年来对圣书重点掌握,不信空谈,取理中丸又名“人参汤”为例,如脾虚胃寒、大便不实,去*参加吴茱萸;中气不足、疲乏无力,改*参为东北人参,能焕发精神;常以干姜、白术挂帅,他药围绕旋转,随着病情需要,打破陈规界限,提高功效。
年吾在山东中医学院遇一职工,颜面晦暗,腹内雷鸣即泻,日行数次,已有九个月,按慢性肠炎处理得力甚微。从脉象沉弱,舌苔白腻诊断,属于寒证,乃以本汤为主,组成新方,计东北人参10克、干姜15克、白术15克、炮附子10克、吴茱萸10克、甘草10克,水煎分三回服;反馈更衣次数减少,但仍稀薄,遂添入猪苓10克;又饮十剂,竟彻底治愈,且未复发。步趋传统经验,最怕“手无活法”。
阴阳双亡可以合治传统学说谓汗多亡阳、下后亡阴,是一般规律,实际大汗、暴下皆会亡阳。汗下太过丧失营养、体液匮乏,阳无所附,功能衰竭,就易出现亡阳症状,额头流汗如珠、手足发凉、心慌气短、二目无神、下利清谷、疲惫不堪,应迅速温补救脱,《伤寒论》四逆汤、白通汤加东北人参,均可派上用场。为了顾及阴亏,仿照盐山张锡纯先生经验,尚应增大量山茱萸,阴阳双医,亦属妙法。有人怀疑添入阴性药物影响回阳,事实告诉有利相互调节充阴返阳,不起掣肘负面作用,切勿因小失大,似关羽弃荆州而战襄阳。
年吾在徂徕山巡回诊疗,遇一干部,感冒发汗表邪已解,转为口干、精神恍惚、四肢寒冷、大便二日未行、全身震颤。当时考虑阴阳两虚,须救阴回阳,即开了生附子30克(先煎一小时)、干姜15克、甘草10克、葱白三段、山茱萸30克,属白通汤加味,水煎分三回服,六小时一次。与两位同道静坐观察,连啜二剂,喜欢说话,精神转佳;吃了三碗抄手,开始下床更衣;善后又饮一帖,停药而安。阴阳合治,没有发生不良弊端。
谈附子强心药多有壮阳作用,性偏温热,如人参、附子;寒凉者居少数,如绿茶。由于兴奋关系,能导致失眠,在这方面的表现绿茶第一,人参为二,附子最低。临床所见,因吃大量附子彻夜不睡的十无二三,故投附子纠正阳衰而不影响安眠列为优选。上海祝味菊先生调理内伤喜投附子,受其熏陶之徐小圃亦常用于儿科,形成一门特色。时方家与老朽交流,谈及附子功效,提出该品虽属《伤寒论》四大天王之一,振阳止痛为霸,尚可作保健剂,改善人体虚弱,达到补养目的。若干伤寒派在处方内加入少量减去*性降低辛热之淡附子,起强壮作用,代替参、芪、归、芎,有利无弊,清末民间医家在寒湿、沼泽地区十分重视,获益良多。此说值得参考,但不宜盲目师法,避免产生公害,还是辨证施治比较稳妥。
年自然灾荒时期,病友缺乏营养,身形消瘦,脾虚水肿,表现阳衰,吾常带领学生在乡村实习,给予淡附子机会甚广。曾诊一小学男性教员,面*羸弱,医院建议授与*芪15克、当归10克、淡附子15克,每日一碗,水煎分两次服。连饮十天功不足言,乃亲口咀嚼淡附子。水浸、漂洗过度,淡附子已无药味,完全失去作用,贻误病机,最好敬而远之不要滥开。
神经性眩晕治法感觉周围物体旋转,坐立不稳或伴有恶心、眼黑、出汗,谓之眩晕,常见于高血压、低血糖、颈椎症、梅尼埃病,中医根据临床区别调理,属于神经性的约60%与痰饮上凌、肝阳上亢有关。《伤寒论》苓桂术甘汤所医是痰饮为患,一般降逆、利水、镇静、安神便可生效。
年,医院遇一头眩、耳鸣、眼球震颤、呕吐、手麻、项背强直现象,乃瘦小花甲农翁,被诊称神经性眩晕,吃药未得功力,转来求援。即给予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水煎分三次服;连饮三剂,似水投石。于方中加天麻10克、泽泻10克,稍见疗果,五天后旧态复萌,失去作用。老朽捉襟见肘,黔驴技穷,徒呼奈何的情况下,添了龙骨20克、牡蛎20克;吉人天相,症状逐渐缓解,共十八帖基本治愈。事实告诉,虽非肝阳上亢,以龙、牡借花献佛,潜纳浮阳,也起良好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