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温病条辨下焦篇收藏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js/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一、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二、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三、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
  

四、劳倦内伤,复感温病,六、七日以外不解者,宜复脉法。

五、温病已汗而不得汗,已下而热不退,六、七日以外,脉尚躁盛者,重与复脉汤。

六、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重与复脉,虽有他证,后治之。 

七、汗下后,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与复脉汤。
  

八、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
  

九、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未可与复脉汤,一甲煎主之;服一二日,大便不溏者,可与一甲复脉汤。
  

、下焦温病,但大便溏者,即与一甲复脉汤。
  

十一、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十二、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十三、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
  

十四、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十五、既厥且哕(俗名呃忒),脉细而劲,小定风珠主之。
  

十六、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
  

十七、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汤。 

十八、痉厥神昏,舌短,烦躁,手少阴证未罢者,先与牛黄紫雪辈,开窍搜邪;再与复脉汤存阴,三甲潜阳,临证细参,勿致倒乱。 

十九、邪气久羁,肌肤甲错,或因下后邪欲溃,或因存阴得液蒸汗,正气已虚,不能即出,阴阳互争而战者,欲作战汗也,复脉汤热饮之。虚盛者加人参;肌肉尚盛者,但令静,勿妄动也。
  

二十、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二十一、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
  

二十二、温病脉,法当数,今反不数而濡小者,热撤里虚也。里虚下利稀水,或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二十三、温病七、八日以后,脉虚数,舌绛苔少,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身虽热者,桃花粥主之。

二十四、温病少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二十五、温病少阴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 

二十六、温病入少阴,呕而咽中伤,生疮不能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二十七、妇女温病,经水适来,脉数耳聋,干呕烦渴,辛凉退热,兼清血分,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者,竹叶玉女煎主之。
  

二十八、热入血室,医与两清气血,邪去其半,脉数,余邪不解者,护阳和阴汤主之。
  

二十九、热入血室,邪去八、九,右脉虚数,暮微寒热者,加减复脉汤,仍用参主之。

三十、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舌萎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瘀热在里也,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
  

三十一、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者,半夏汤主之。

三十二、饮退则寐,舌滑,食不进者,半夏桂枝汤主之。
  

三十三、温病解后,脉迟,身凉如水,冷汗自出者,桂枝汤主之。

三十四、温病愈后,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脉迟而弦,不食者,小建中汤主之。

三十五、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 

暑温、伏暑

三十六、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

三十七、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椒梅汤主之。

三十八、暑邪误治,胃口伤残,延及中下,气塞填胸,燥乱口渴,邪结内踞,清浊交混者,来复丹主之。

三十九、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 

四十、蓄血,热入血室,与温热同法。

四十一、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复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寒湿

四十二、湿之为物也,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于土中者为湿。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
  

四十三、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附汤主之。 

四十四、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安肾汤主之。
  

四十五、湿久伤阳,痿弱不振,肢体麻痹,痔疮下血,术附姜苓汤主之。

四十六、先便后血,小肠寒湿,黄土汤主之。

四十七、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病,喘咳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小青龙汤主之;脉数有汗,小青龙去麻、辛主之;大汗出者,倍桂枝,减干姜,加麻黄根。 

四十八、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

四十九、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五十、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桔皮,下焦加附子、生姜。

五十一、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桔半桂苓枳姜汤主之。

五十二、暴感寒湿成疝,寒热往来,脉弦反数,舌白滑,或无苔不渴,当脐痛,或胁下痛,椒桂汤主之。

五十三、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大黄附子汤主之。

五十四、寒疝少腹或脐旁,下引睾丸,或掣胁,下掣腰,痛不可忍者,天台乌药散主之。

湿温

五十五、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

五十六、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半硫丸主之。

五十七、浊湿久留,下注于肛,气闭肛门坠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术附汤主之。

五十八、疟邪久羁,因疟成劳,谓之劳疟;络虚而痛,阳虚而胀,胁有疟母,邪留正伤,加味异功汤主之。

五十九、疟久不解,胁下成块,谓之疟母,鳖甲煎丸主之。

六十、太阴三疟,腹胀不渴,呕水,温脾汤主之。

六十一、少阴三疟,久而不愈,形寒嗜卧,舌淡脉微,发时不渴,气血两虚,扶阳汤主之。

六十二、厥阴三疟,日久不已,劳则发热,或有痞结,气逆欲呕,减味乌梅丸法主之。

六十三、酒客久痢,饮食不减,茵陈白芷汤主之。

六十四、老年久痢,脾阳受伤,食滑便溏,肾阳亦衰,双补汤主之。

六十五、久痢小便不通,厌食欲呕,加减理阴煎主之。

六十六、久痢带瘀血,肛中气坠,腹中不痛,断下渗湿汤主之。

六十七、下痢无度,脉微细,肢厥,不进食,桃花汤主之。

六十八、久痢,阴伤气陷,肛坠尻酸,地黄余粮汤主之。
  

六十九、久痢伤肾,下焦不固,肠腻滑下,纳谷运迟,三神丸主之。

七十、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人参乌梅汤主之。
  

七十一、痢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腰胯脊髀酸痛,由脏腑伤及奇经,参茸汤主之。
  

七十二、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乌梅丸主之。
  

七十三、休息痢经年不愈,下焦阴阳皆短,不能收摄,少腹气结,有似癥瘕,参芍汤主之。
  

七十四、噤口痢,热气上冲,肠中逆阻似闭,腹痛在下尤甚者,白头翁汤主之。
  

七十五、噤口痢,左脉细数,右手脉弦,干呕腹痛,里急后重,积下不爽,加减泻心汤主之。

七十六、噤口痢,呕恶不饥,积少痛缓,形衰脉弦,舌白不渴,加味参苓白术散主之。

七十七、噤口痢,胃关不开,由于肾关不开者,肉苁蓉汤主之。

秋燥

七十八、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