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市卫生健康局中医药干预可延缓胃癌发展进程 [复制链接]

1#

■医学指导/医院中医部、博士后蒋雪峰

根据国家肿瘤登记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中国胃癌新发病例约为67.9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0.26%;死亡病例约为49.8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12.45%,是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我国胃癌新发病例约90%属于中晚期胃癌,即使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低于30%,而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则明显增高,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可见针对胃癌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尤其在癌前阶段开展积极、有效的干预,对减少胃癌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价值。

早期干预胃癌前病变防止恶化

胃癌是一种源于胃黏膜细胞的侵袭性增殖的恶性肿瘤,绝大部分是腺癌。一般认为胃癌的发生是多阶段发展模式,其癌变经历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其中,不完全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是胃癌发生的关键节点,被称为胃癌前病变。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国内肠上皮化生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发病率高达23.6%,异常增生发病率达7.3%,因此针对胃癌前病变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对减少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胃癌发生有多种诱因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多步骤演变的复杂的病理过程,从人口学因素、生活饮食习惯、感染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互相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在人口学方面,我国年龄40岁以上的胃癌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40岁以上死亡率也在不断增长,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其次,生活饮食因素方面,高盐饮食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烟熏、煎、烤、炸这些食物中含有多芳香烃、待硝基类致癌物,增加机体对致癌物质的敏感,长期酗酒、吸烟也会造成胃黏膜损伤。第三,在感染因素方面,我国有接近或超过50%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是胃癌起病的危害因素之一。最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方面,包括家族中有其他人患有胃癌或消化道肿瘤,或者出生在胃癌高发区或曾在高发区长期居住等人群。A型血者胃癌发生率比其他人群高15%—20%,精神受刺激或抑郁症也是诱发胃癌的危险因素。

胃癌前病变是肝胃不和所致

中医古籍并没有胃癌前病变这一病名,根据其胀、痛、痞的临床体征表现,可归为胃脘痛、痞满、嘈杂、积聚、腹胀等范畴。

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肝气犯胃导致肝胃不和,日久化火,热毒内蕴,从而致使胃癌前病变发生,认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热毒内蕴为其主要病机。由于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碍气机,日久气郁化火,伤及阴分,致胃阴亏损,胃失濡养,则胃部腺体萎缩,故成慢性萎缩性胃炎;久病入络,瘀积不化,毒邪壅遏,胃黏膜又异常增生成为异型增生,二者久积不愈形成胃癌前病变,易向癌转变。因阴阳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失常,机制错综复杂,故脾胃病变虚实寒热兼复互见,再加上肝与脾胃的相互影响,使“寒热夹杂、虚实互见”更为复杂。

中医药可防治胃癌前病变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可见于《内经》,其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不足、邪气入侵的结果。正气包含精气充足、气血调和的平衡状态;邪是人体功能、自然、社会环境紊乱的失常表现。因此,未病者应注意饮食起居,情志调节,调养脾胃正气,避免邪气入侵,预防疾病发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运健,气血充盈,营卫调和,可有效防治脾胃病发生。既病防变,指病变产生后,及早治疗,预防传变。胃癌前病变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目前缺乏针对胃癌病因的有效一级预防,因此通过有效的治疗途径逆转或阻断胃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是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中医药在胃癌前病变的二级防护上具有明显优势,临床上采用健脾祛湿、益气活血法,一方面辅助人体正气,一方面破坏幽门螺旋杆菌(Hp)生存环境,进而有效抑杀Hp,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使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消失,溃疡愈合,防止胃癌发生。

痰湿阻滞证可用枳实、白术、薏苡仁、泽泻等健脾祛湿药物治疗;湿热壅滞证可用黄连、黄柏、枳实、厚朴等清热利湿药物治疗;肝郁气滞证可用柴胡、陈皮、川芎、香附等开郁疏肝药物治疗;脾气亏虚证可用甘草、党参、麦冬等补气健脾药物治疗;脾肾阳虚证可用附子、肉桂、山药、熟地黄等温补肾阳药物治疗。中医学具有整体观思想,通过辨证施治,改善器官功能及组织代谢,调整患者机体免疫力功能,可有效防止胃癌前病变,将中医治未病“既病防变”的思想运用到临床实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